女人与母亲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女人与母亲

女人与母亲

西方思想文化译丛

作者:马科斯‧扎菲罗普洛斯 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6742-5

定价:42.00元

出版时间:2015-12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关于本书

  “女人需要什么?”这一问题在当下颇能引发社会思考,因为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女性的欲望在现代性的重组当中所处的位置。而就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而言,同类出版物国内较少,将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的女性观点做过认真梳理的著作尤为鲜见。   作者马科斯·扎菲罗普洛斯用临床个案,访问年轻的厌食症患者、贪食症患症、女同性恋、女异性恋,讨论被拉康称为真正的女性的美狄亚等,为读者展开这项对弗洛伊德与拉康的精神分析人类学的研究。

内容简介

  “女人需要什么?”对此,弗洛伊德和拉康有着不同的回答,弗洛伊德的回应是成为理想化的母亲,拉康的回应则是成为欲望的对象。

  为了在弗洛伊德和拉康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作者对弗洛伊德关于女性的人类学的重要文本进行研究,对之进行批判,运用大量社会学、人类学的材料,利用学科交叉所带来的他者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本优秀的、探讨女性问题的、精神分析人类学著作,值得精神分析领域的专业人士或对中国的女性问题希望获得有深度思考视角的人加以参考。

  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的女性观点做过认真梳理的著作鲜见,本书尤为难得。

 作者简介

  马科斯·扎菲罗普洛斯(Markos ZAFIROPOULOS)

  精神分析家、社会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项目主任、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博士院教师,同时也是国际精神分析人类学学会的会长。主要著作有《拉康与列维·斯特劳斯——回归弗洛伊德》、《拉康与社会科学》、《女人与母亲——从弗洛伊德至拉康的女性难题》等书,并被翻译为多国语言。

  译者简介

  李 锋

  巴黎狄德罗大学(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与心理病理学研究”博士院在读博士生,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系(2009—2011),四川大学应用心理学系(2005—2008),学术兴趣集中于当代法国哲学与拉康派精神分析关于主体问题和伦理问题的思考,希望借助他者的问题域(la problématique )照亮中国传统思想的盲点,以期对当代中国人的复杂处境有深入的理解。

目录

  引言/001

  致读者/001

  导论/1

  第一章 回到弗洛伊德:婚姻的危害/13

  第二章 弗洛伊德神话学中的女性/35

  第三章 女性与社会团体/65

  第四章 女性在文明中的位置/83

  第五章 杜拉和狄安娜:弗洛伊德的困境与拉康的解答/101

  第六章 精神厌食症与消瘦的处女/127

  第七章 食欲旺盛的年轻女性/151

  第八章 关于一个年轻的女同性恋个案/163

  第九章 拉康与女性/183

  结 论/205

  弗洛伊德,女性与原始人类史/207

  弗洛伊德的观点和西方女性的历史/222

  附 录 美狄亚,真正的女人/241

  参考文献/252

  译后记 贾宝玉的“女儿”与拉康的美狄亚———家庭,女人,欲望/270

  家庭与女性/271

  家庭对于女人与孩子/272

  弗洛伊德对女性问题思考的困境与拉康的欲望理论/274

  拉康关于女性问题的思考对中国人的启示/277

精彩节选

  序言

  在《拉康与社会科学——父姓的衰落》一书中,我们在拉康的生涯中分离出了他的杜尔凯姆阶段(1938—1950),在此时期,他对于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比如原初自恋理论,母亲在主体建构自身和律法功能的引入上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关于父亲的无意识意象的重要影响等问题,在这些方面均远离了弗洛伊德的立场。拉康在这个阶段把父亲问题和家庭的社会演化联系起来,否定了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所提出的具有启发性的原父神话的价值,他认为这是一个在起源处浑浊不清的神话,然而,他也认为这个神话对于弗洛伊德在死亡父亲的视角下思考律法起源以及神经症的起源问题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在突出了这些差异之后,我们在《拉康与列维·斯特劳斯》这本书也指出了在重返弗洛伊德过程中,拉康的思考获益于人类学之处,这既体现在他的想象界到符号界的理论构造中,也表现在他对弗洛伊德的临床个案的解读上,这些个案至今为止仍是精神分析领域里的经典范例。拉康重返弗洛伊德的过程要藉由列维·斯特劳斯方得以完成,这首先表现在对父亲问题的思考上,拉康此时把父亲的功能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能指,也就是父亲的名字(nom-du-père),这样的拼写首次出现在1953年,这是受了列维·斯特劳斯1950年一篇文章的影响,这篇文章揭示了“漂浮的能指”(signifiant flottant) 也就是一个例外的缺少内容的能指的语义功能。根据人类学的观点,正是这个能指“使人的符号思考得以可能”。列维·斯特劳斯在同一篇文章中揭示了也正是这个特殊能指的存在,使 “一般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互补性”得以可能,拉康不久之后称之为能指与所指间的锚定(capitonnage)。拉康在这里把列维·斯特劳斯的例外能指的理论转移到精神分析的领域中,他把它重新命名为父亲的名字(nom-du-père),但是这样就给这个本为结构性的概念引入了一种模糊的宗教色彩。无论这种模糊性是什么,正是在这里,拉康重新拾起了列维·斯特劳斯符号功能理论,这使他可在理论上将父姓之名(Nom-du-père)的能指功能等同于弗洛伊德原父神话中被谋杀的父亲的功能。以这样的方式他就能够重返弗洛伊德所定位的,在神经症的组织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

  如果说在这一点上拉康重返弗洛伊德并未使他承认原父神话的科学价值,但却让他看到了在精神分析领域中列维·斯特劳斯所称的精神分析的死亡父亲的幽灵的再现,或者更简单地说,正是从弗洛伊德的欲望中产生了拉康所说的现代世界唯一的神话,也即《图腾与禁忌》中被谋杀的父亲的神话。在拉康重返弗洛伊德的尝试中,他试图借助列维·斯特劳斯的视角来追踪弗洛伊德自身的欲望,拉康的作品显示出他首先碰到的是父亲问题。在1951年,也即他进入精神分析领域15年之后,拉康才通过对杜拉个案的阅读,首次提出了关于女性精神分析的人类学思考。如果不考虑拉康对列维·斯特劳斯的借用,我们就无法理解拉康的这种重新阅读。拉康在这篇文章中,重新将杜拉的症状解释为一种心理冲突的表现,这一冲突体现在杜拉在父亲那边作为年轻女孩的认同选择,和她作为女人所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冲突。杜拉所占据的位置是她所处的符号世界的关系网络分配给她的作为交换对象的位置(une place d’objet d’échange),这是一个她所拒绝但又必须置身其间的位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社科图书 学术文化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