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作者:郭伟民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807612322

定价:120.0

出版时间:2012-08-01

出版社:岳麓书社

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岳麓书社出版

★ 《湖南楚墓与楚文化》楚人开发湖南的辉煌成就,包括冶铁业、青铜铸造业、髹漆业、玻璃制造业、商业、文化艺术

★ 《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全方位考察史前人类的社会行为,诸如房屋结构、空间布局、墓葬的安置、生产与生活行为、经济技术、宗教信仰、人居环境等

★ 两书皆从考古学的证据出发,挖掘湖南地域文化,为研究湖湘文化的历史源流提供参考

友情提示:本套书品相较旧,封面有褪色、脏污,切口有黄斑,但内页完好,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湖南楚墓与楚文化》

楚人经过对湖南几百年的经营,不但农业、手工业等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文化艺术、绘画、音乐等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虽然楚国的史书《梼杌》没有能流传下来,大量丰富多彩的祠庙壁厕也无踪迹可寻,但湖南楚墓中出土的帛书、帛画、竹书、漆画等,仍然使我们看到了原来这块没有文字的“群蛮”之地,却由南楚人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使当时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都已达很高的水平。当时的湘楚大地,如果没有发达的经济文化,就不町能孕育出伟大的诗人屈原和他不朽的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高至喜,男,湖南桃江人,1932年12月生,曾任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清理工作队副队长、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副馆长、馆长、名誉馆长、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现任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曾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湖南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等。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首届"湖南省荣誉社会科学专家"称号。


《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城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原车溪乡南岳村),地处澧阳平原西北部,东经111°40',北纬29°41',东接津市市、安乡县,南靠临澧县,西连石门县,北临松滋市、公安县。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城址,距今约6500~4200年,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早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早的城市”。

本书从考古学的证据出发,希望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建立起一个以考古学文化为主线的洞庭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时空框架,并将这个框架置于长江中游乃至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历史背景之下讨论相关问题,这个框架的核心是澧阳平原,澧阳平原的核心是城头山遗址。

作者简介

郭伟民,1964年11月出生,籍贯湖南汉寿。1987年7月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6月湘潭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先后参与或主持发掘的主要田野项目有:沅陵五强溪库区楚墓与楚城遗址;湘潭堆子岭遗址;澧县城头山遗址;沅陵高坪遗址、两岔溪遗址;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岳阳云溪道人矶遗址;醴陵黄土坝遗址、澧县鸡叫城遗址等,其中二个项目获“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田野考古优秀工地奖”。

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内容简介

《湖湘文库: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从考古学的证据出发,希望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建立起一个以考古学文化为主线的洞庭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时空框架,并将这个框架置于长江中游乃至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历史背景之下讨论相关问题,这个框架的核心是澧阳平原,澧阳平原的核心是城头山遗址。

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目录

**章  城头山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一、地理环境(一)洞庭湖区地理环境(二)澧阳平原的地理环境(三)城头山的地理位置及微观环境二、城头山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一)古城发现的背景(二)城头山古城发掘过程三、从聚落到古城——城头山的历史演变过程(一)汤家岗文化时期(二)大溪文化时期(三)油子岭-屈家岭文化时期(四)石家河文化时期四、目前的研究情况(一)考古报告(二)研究与著述(三)存在的问题五、保护与规划建设中的城头山遗址第二章  洞庭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与社会一、新旧石器过渡时期的文化与聚落(一)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二)新旧石器过渡时期和新石器早期遗存与聚落二、彭头山文化(一)彭头山文化的来源(二)聚落个案分析(三)彭头山文化时期澧阳平原的聚落形态三、皂市下层文化(一)彭头山文化向洞庭湖地区的扩散和皂市下层文化的出现(二)聚落个案研究(三)皂市下层文化在洞庭湖区的扩散(四)聚落空间与平原聚落景观四、汤家岗文化(一)汤家岗文化出现的背景(二)汤家岗文化陶器特征分析(三)聚落形态分析(四)社会结构考察(五)环境与生业五、大溪文化(一)大溪文化的源流与特征(二)城头山聚落大溪文化的出现(三)大溪文化陶器特征(四)洞庭湖区的区域差异(五)大溪文化繁荣阶段洞庭湖区的聚落形态(六)环境与生业六、油子岭-屈家岭文化(一)城头山大溪文化四期的出现及其文化特征(二)鸡叫城聚落群的出现(三)澧阳平原上的聚落景观(四)经济技术、社会组织与意识形态(五)洞庭湖地区其他油子岭一屈家岭文化聚落七、石家河文化(一)文化特征(二)聚落形态第三章  文化交流与区域类型一、湖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区域进程(一)沅水中上游区新石器文化谱系(二)湘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谱系(三)三大区域新石器文化的时间序列(四)区域的文化联系(五)区域地位与性质二、洞庭湖区与峡江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关系(一)峡江地区新石器文化谱系(二)洞庭湖区与峡江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关系三、洞庭湖区与汉东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关系(一)汉东地区新石器文化谱系(二)洞庭湖区与汉东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关系四、洞庭湖区新石器文化与南方地区其他文化的关系第四章  洞庭湖地区新石器文化整体考察一、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整体进程(二)特殊价值二、洞庭湖区新石器文化的历史地位(一)关于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二)关于社会复杂化进程(三)关于文化与社会的区域互动结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地方史志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