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三国志-(上中下)-白话全译 文白对照-插图珍藏本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白话三国志-(上中下)-白话全译 文白对照-插图珍藏本

白话三国志-(上中下)-白话全译 文白对照-插图珍藏本

作者:陈寿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802285781

定价:168.0

出版时间:2008-04-01

出版社:新世界

白话三国志-(上中下)-白话全译 文白对照-插图珍藏本 本书特色

晋人陈寿撰《三国志》,是史学名著之一。读史的人,于正史必先读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因这几部书于史料、创例、文笔,各有其超过之处。在陈寿之前,在魏国已有王沈《魏书》和鱼豢《魏略》,吴国有韦昭《吴书》,但《白话三国志(套装全3册)》一出,其他三国诸史尽废。
《三国志》一书,更因罗贯中所作小说《三国演义》的普遍流行,为大众所关心。《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在许多方面为了情节和个人好恶皆与正史有不符之处。如对曹操的丑化,对刘备和诸葛亮的神化,故鲁迅先生曾言:“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之许多人由《三国演义》而及《三国志》。但由于文字上的滞碍而减少了兴趣。乃致想读的人很多,而真正读下去又颇为费时费力。
正基于这一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台湾辅仁大学王静芝先生的主持下,台湾十一位知名学者,历时三年将《三国志》译成白话文,成为中文世界较早的一部全译本。译者皆为名家,国学功底深厚,译文深得严几道之“信、达、雅”之要旨。此次在国内出版,为了方便读者,我们将文言文附上,利于读者对照阅读。晋人陈寿撰《三国志》,是史学名著之一。读史的人,于正史必先读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因这几部书于史料、创例、文笔,各有其超过之处。在陈寿之前,在魏国已有王沈《魏书》和鱼豢《魏略》,吴国有韦昭《吴书》,但《白话三国志(套装全3册)》一出,其他三国诸史尽废。 《三国志》一书,更因罗贯中所作小说《三国演义》的普遍流行,为大众所关心。《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在许多方面为了情节和个人好恶皆与正史有不符之处。如对曹操的丑化,对刘备和诸葛亮的神化,故鲁迅先生曾言:“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之许多人由《三国演义》而及《三国志》。但由于文字上的滞碍而减少了兴趣。乃致想读的人很多,而真正读下去又颇为费时费力。 正基于这一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台湾辅仁大学王静芝先生的主持下,台湾十一位知名学者,历时三年将《三国志》译成白话文,成为中文世界较早的一部全译本。译者皆为名家,国学功底深厚,译文深得严几道之“信、达、雅”之要旨。此次在国内出版,为了方便读者,我们将文言文附上,利于读者对照阅读。 《白话三国志(套装全3册)》能让广大读者窥知三国正史的记载;也能帮助读《三国志》原书的人,作为文言对照之用,以增高阅读古书的能力;至于多数人读过《三国演义》,因而想参照一下正史如何记载的,这一部书可以给予相当满意的答案,这里有每一个三国重要人物的传,译成白话以后,有如三国人物故事。读了之后,更可以了解罗贯中如何据此穿插演义而成为精彩的小说了。 概而言之,这部书的特点有三:一者,能让广大读者不必读《三国志》原文,也可窥知三国正史的记载;二者,这部书也能帮助想读《三国志》原书的人,作为文白对照之用,以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三者,至于多数人读过《三国演义》,因而想参照一下正史的记载,流畅、精准之译文可以给予读者相当满意的答案。这里有每一个三国重要人物的传,译成白话以后,有如三国人物故事。读了之后,更可以了解罗贯中如何据此穿插演义而成为精彩的小说了。

白话三国志-(上中下)-白话全译 文白对照-插图珍藏本 内容简介

1. 中文世界首套《三国志》白话全译本。继超级畅销书《白话史记》之后,步印经典普及又一力作。文言文和白话文上下一一对照,方便阅读,精心选配各类插图300余张,加深理解。 2. 台湾著名学人王静芝主持,辅仁大学等十一位知名教授历时三年始成。信、达、雅之译文,兼具学术性及普及性,畅销台湾数十年。 3. 房玄龄称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三国志》描述三国时期的英雄情态、谋士方略、名士风雅、武将生猛,取材谨严,剪裁得当,文笔简洁,精彩记录风云时代的真实面貌。 4. 梁启超推荐 “真正之*限度的国学书目之一”,“吾辈为常识计,非一读不可”,普及中华文化,体认国学精义必读之书。

白话三国志-(上中下)-白话全译 文白对照-插图珍藏本 目录

卷一 魏书一 武帝操 卷二 魏书二 文帝丕 卷三 魏书三 明帝睿 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 齐王芳 高贵乡公髦 陈留王奂 卷五 魏书五 后妃 武宣卞皇后 文昭甄皇后 文德郭皇后 明悼毛皇后 明元郭皇后 卷六 魏书六 董卓 李傕 郭汜 袁绍 子谭 子尚 袁术 刘表 卷七 魏书七 吕布 张邈 陈登 臧洪 陈容 卷八 魏书八 公孙瓒 陶谦 张杨 公孙度 子康 康弟恭 康子渊 张燕 张绣 张鲁 卷九 魏书九 夏侯悖 韩浩 史涣 夏侯渊 曹仁 弟纯 曹洪 曹休 子鳖 曹真 子爽 羲 训 何晏 邓飏 丁谧 毕轨 李胜 桓范 夏侯尚 子玄 卷十 魏书十 苟或 子恽 孙彪 孙霬 苟攸 贾诩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涣 张范 弟承 凉茂 国渊 田畴 王惰 邴原 管宁 王烈 张臶 胡昭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琰 毛玠 徐奕 何夔 邢颙 鲍勋 司马芝 子岐 卷十三 魏书十三 钟繇 子毓 华歆 王朗 子肃 孙叔然 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昱 孙晓 郭嘉 董昭 刘晔 蒋济 刘放 孙资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馥 司马朗 梁习 张既 温恢 贾逵 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峻 苏则 杜畿 子恕 郑浑 仓慈 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辽 乐进 于禁 张邰 徐晃 朱灵 卷十八 魏书十八 李典 李通 臧霸 孙观 文聘 吕虔 许褚 典韦 庞德 庞清 母娥 阎温 张恭 恭子就 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威王彰 陈思王植 萧怀王熊 卷二十 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 丰愍王昂 相殇王铄 邓哀王冲 彭城王据 燕王宇 沛穆王林 中山恭王衮 济阳怀王玹 陈留恭王峻 范阳闵王矩 赵王斡 临邑殇公子上 楚王彪 刚殇公子勤 谷城殇公子乘 郿戴公子整 灵殇公子京 樊安公均 广宗殇公子棘 东平灵王徽 乐陵王茂 (以上武帝子) 赞哀王协 北海悼王蕤 东武阳怀王鉴 东海定王霖 元城哀王礼 邯郸怀王邕 清河悼王贡 广平哀王俨 (以上文帝子)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粲 徐斡 陈琳 阮瑀 应玚 刘桢 应璩 应贞 阮籍 嵇康 桓威 吴质 卫觊 潘勖 王象 刘廙 刘劭 缪袭 仲长统 苏林 韦诞 夏侯惠 孙该 杜挚 傅嘏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阶 陈群 子泰 陈矫 徐宣 卫臻 卢毓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洽 常林 杨俊 杜袭 赵俨 裴潜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暨 崔林 高柔 孙礼 王观 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 杨阜 高堂隆 栈潜 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宠 田豫 牵招 郭淮 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邈 胡质 子威 王昶 王基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凌 令狐愚 毌丘俭 诸葛诞 唐咨 邓艾 州泰 钟会 王弼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方技 华佗 吴普 樊阿 杜夔 朱建平 周宣 管辂 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 鲜卑 东夷 夫馀 高句丽 东沃沮 挹娄 濊 韩 倭 卷三十一 蜀书一二牧 刘焉 刘璋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备 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禅 卷三十四 蜀书四二主妃子 先主甘后 先主穆后 后主敬哀张后 后主张后 刘永 刘理 后主太子璿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 子乔 瞻 董厥 樊建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羽 张飞 马超 黄忠 赵云 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 卷三十 魏书三十 卷三十一 蜀书一 二牧 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主妃子 卷三十五 蜀书五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卷三十七 蜀书七 卷三十八 蜀书八 卷三十九 蜀书九 卷四十 蜀书十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卷四十七 吴书二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 卷四十九 吴书四 卷五十 吴书五 妃嫔 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 卷五十二 吴书七 卷五十三 吴书八 卷五十四 吴书九 卷五十五 吴书十 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 卷五十九 吴书十四 吴主五子 卷六十 吴书十五 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 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 卷六十三 吴书十八 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史料典籍

在线阅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