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儒释道文化与政治思想研究/魏晋隋唐历史文化研究丛书
隋唐时期儒释道文化与政治思想研究/魏晋隋唐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作者:乔凤岐 乔胤泽 著 开 本:其他 书号ISBN:9787010191089 定价:68.0 出版时间:2017-07-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隋唐时期儒释道文化与政治思想研究/魏晋隋唐历史文化研究丛书》: 众多,寺院经济也有巨大膨胀。由于佛、道教徒享有一定特权和待遇,托身寺院、道观成为一些人逃避赋税、徭役的一种手段,所以佛、道两教的发展对唐朝统治也有潜在威胁。正如唐高祖所言:“自觉王迁谢,像法流行,末代陵迟,渐以亏滥。乃有猥贱之侣,规子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为剃度,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息。出入间里,周旋阑阅,驱策田产,聚积货物。耕织为生,估贩成业,事同编户,迹等齐人。进违戒律之文,退无礼典之训。至乃亲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妖讹,交通豪猾。每罹宪网,自陷重刑,黩乱真如,倾毁妙法。譬兹稂莠,有秽嘉苗;类彼淤泥,混夫清水。”①在唐高祖所说的理由当中,*重要是“苟避徭役”和“交通豪猾”,这些才是对唐朝统治的*大威胁,因此,佛、道两教在唐朝也多次受到限制。 会昌五年(845)四月,唐武宗在一帮道士支持下,敕令祠部清点全国寺院和僧尼人数:“大凡寺四千六百,蓝若四万,僧尼二十六万五百。”②同年七月,唐朝开始大规模地并省天下佛寺,具体做法是:“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妙者留之;如破落,亦并废毁。……其上都、下都每街留寺两所,寺留僧三十人。上都左街留慈恩、荐福,右街留西明、庄严。”废寺以后,铜像、钟磬由盐铁使用于铸钱,铁质佛像由各州铸成农具。官员、平民家中的佛像必须在一个月内上缴官府,违者重罚。废除佛寺的真正目的是:“其人并勒还俗,递归本贯充税户。”③唐武宗废除佛寺运动成效显著,“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蓝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④从拆除的寺院数目和还俗僧尼人数来看,佛教可以说是受到了毁灭性打击,这就是历史上的“武宗灭佛”。 武宗灭佛几个月后病逝,继位的宣宗皇帝于会昌六年(846)五月下达了修复部分佛寺的诏令,京师长安在原保留的四座寺院基础上,又修复了十六座,寺院数目达到了二十座。各州寺院的修复情况史书记载不详,也可能有一些得以修复。 佛教从汉代传人中国,经过千余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佛教一些教义、教规在儒家学说、道教思想影响下,中国化成分越来越多,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之一,有着较大政治功能,所以长期受到隋唐统治阶级扶持,达到鼎盛时期。隋唐时期的佛教拥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拥有荒地、柴草地、果园、碾坊,甚至还开设店铺,建立了比较巩固的寺院经济,有了可观的、固定的租税收入,僧尼的上层分子过着同世俗地主一样的剥削生活。除唐太宗、唐玄宗限制佛教和唐武宗灭佛之外,隋唐统治者大都对佛教在经济上给以支持、在政策上给以扶持,加速了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三、唐朝的道教政策道教创立之初,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向往的是修炼成仙、长生不老,炼丹是其活动的重要内容。汉魏时期,一些农民起义领袖以道教为掩护,组织民众反抗封建地主政权的压迫剥削,教义中增加了政治因素。魏晋以后,许多道教学者不断地修改原始教义,使之符合统治者需要,以便得到封建皇朝的支持而发展壮大。《隋书》记载,北魏太武帝灭佛崇道,“亲备法驾,而受符策焉。自是道业大行,每帝即位,必受符篆,以为故事,刻天尊及诸仙之象,而供养焉。迁洛已后,置道场于南郊之傍,方二百步。正月、十月之十五日,并有道士哥人百六人,拜而祠焉。……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篆,如魏之旧。”①北魏、北周以及隋代的尊崇道教政策,极大促进了道教发展。到了唐代,道教更加受到统治者推崇而被遵奉为国教,达到了成熟和鼎盛。 ……
历史 史学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