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文选-(全二册)
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文选-(全二册)作者:陶东风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20304030 定价:298.0 出版时间:2017-11-0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 |
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文选-(全二册) 内容简介
《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文选(套装上下册)》是陶东风教授等人主编的20多年来重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论文合集。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早期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发起的一次社会革新运动与思想文化启蒙运动。自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至今,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已成为当前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环绕这一热点,不同思潮发出了不同声音,为重新评价新文化运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文选(套装上下册)》秉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尽可能将各种立场的代表性论文都选人其中,因此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文选-(全二册) 目录
上卷:导论新文化运动:未完成的启蒙还是走火入魔的反传统?
一还原、重构、拓展
重在思想革命
——周作人论新文学新文化运动
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光荣与缺憾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反思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
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的文化与政治
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以《新青年》为视点
“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人的学术建树及其局限性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五四新文化运动“修正”中的“志业”态度
——对文学研究会“前史”的再考察
重构五四记忆:从林纾方面进行探讨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重读《<呐喊>自序》并纪念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
新文化的南北之争
——重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复杂面相
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
二启蒙的批判与救赎
五四启蒙的困境:在历史与价值之间
人权与国权的觉悟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同异论
继承五四,超越五四
——新批判主义宣言
人的尊严:启蒙运动的重新定位
——世界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变迁
启蒙的批判与救赎
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启蒙的自我澄清:在神人、古今与中西之间
“公同担任”:精神股份制打造的“金字招牌”
——百年回眸《新青年》
“启蒙的反思”学术座谈
三激进、保守及其当代形态
我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五四·普世价值·多元文化
鲁迅“国民性”论述的深刻性、困境与实际后果
王元化与新启蒙
林毓生与王元化“反思五四”
——兼论王元化学案“内在理路”与“外缘影响”之关系
清末正派,五四歧出
——20世纪前20年的“新传统主义”与“反传统主义”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的未来(圆桌会议)
新文化运动的主调及所谓被“压倒”问题
——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上)
新文化运动的主调及所谓被“压倒”问题
——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下)
知识分子如何避免观念的陷阱
——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理性到政治激进主义
下卷:
四现代性、启蒙、救亡
未完成的现代性(上)
——论启蒙的当代意义并纪念“五四”
未完成的现代性(中)
——论启蒙的当代意义并纪念“五四”
未完成的现代性(下)
——论启蒙的当代意义并纪念“五四”
“救亡压倒启蒙”
——对八十年代一种历史“元叙事”的解构分析
当代中国的启蒙主义遗产
挪用与重构
——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
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关系的重建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国民性批判与近代思想史的逻辑关系
断裂与连续:四种“五四”文本的“话语故事”
五重申自由主义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五四”运动八十年祭
给李慎之先生的信
——也谈“五四”、鲁迅与胡适
价值重估的尺度
——论“五四”人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重寻“五四”
“五四”:一个次好的时代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当代意义
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问题
——献给五四运动90周年
新文化运动的演进、歧变及其复调结构
六儒家传统及其现代转化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儒学根源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关系为中心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
启蒙的反思
启蒙的反思和儒学的复兴
——二十世纪中国反传统运动的再认识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看中国文化启蒙的特殊性
新文化运动的宿命
后记呐喊>
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文选-(全二册) 节选
《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文选(套装上下册)》: 周作人谈过他怎样逐步形成这一文学史观的过程,以及他为什么要建立这一套文学史观的目的:“十一年夏承胡适之先生的介绍,叫我到燕京大学去教书,……我自己担任的国语文学大概也是两小时吧,我知道应当怎样教法,要单讲现时白话文,随后拉过去与儒林外史红楼梦水浒传相连,虽是容易,却没有多大意思,或者不如再追上去,到古文里去看也好。我*初的教案便是如此,从现代人手,……这之后加进一点话译的旧约圣书,是传道书与路得记吧,接着便是儒林外史的楔子,讲王冕的那一回,别的白话小说就此略过,接下去是金冬心的画竹题记等,郑板桥的题记和家书数通,李笠翁的闲情偶寄抄,金圣叹的水浒传序。明朝的有张宗子、王季重、刘同人,以至李卓吾,不久即加入了三袁,及倪元璐,谭友夏,李开先,屠隆,沈承,祁彪佳,陈继儒诸人,这些改变的前后年月也不大记得清楚了。大概在这三数年内,资料逐渐收集,意见亦由假定而渐确实,后来因沈兼士先生招赴辅仁大学讲演,便约略说一过,也别无什么新鲜意思,只是看出所谓新文学在中国的土里原有他的根,只要着力培养,大家的努力决不白费,这是民国二十一年的事。”这一大段话很重要,可以看出他为中国新文学寻根溯源的目的,是要鼓舞大家对新文学的信心,与胡适的《白话文学史》的目的一样。胡适寻根溯源的路子,是以形式上是否白话文为主要标准。周作人则有意要“到古文里去看”,是以内容为主要标准。他所取的明末清初那些人物,全是当时的异瑞,至少是对正统意识形态相当疏离的,各有其某种程度的主体的自觉性的。他认为,这样的人物写出来的文学,才是新文学的源头,尽管用的是古文而非白话文;而古之白话小说,反倒是其次。古之白话小说中,他单取《儒林外史》的楔子一回,没有说明理由,大概也是欣赏这一回里写的王冕,有些近于他所欣赏的明末清初那些人物,未必是觉得这一回的白话文特别好。1922年周作人到燕京大学讲国语文学,不知道是不是中国高等学校开这个课的**次,反正是相当早的,带有开创性的。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的身份,来担任这个开创性的课程,周作人一面讲课,一面研究,他深切感到中国古文学中有与新文学一脉相通的潮流,特别感到晚明公安竟陵派文学在精神上与新文学的亲近,他是有真切的感受,经过认真的思考的。至于他借用中国古典文论中“载道”与“言志”两个概念未必恰当,当时就遭到批评,后来他自己也一再声明修正;他树起“言志”的旗帜来提倡一种文学,也产生许多流弊,这些都不在此详论。 周作人讲新文学的源流,特别注意新文学中散文一门同传统的关系。他说:“我常这样想,现代的散文在新文学中受外国影响的*少,这与其说是文学革命的还不如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虽然在文学发达的途程上复兴与革命是同一样的进展。在理学与古文没有全盛的时候,抒情的散文也已得到相当的长发,不过在学士大夫眼中自然也不很看得起。我们读明清有些名士派的文章,觉得与现代文的情趣几乎一致,思想上固然难免有若干距离,但如明人所表示的对于礼法的反动则又很有现代的气息了。”他认为西洋的散文,例如英法的随笔文学,对中国影响不大:“只有杂文在过去很有根柢,其发达特别容易点,虽然英法的随笔文学至今还未有充分的介绍,可以知道现今散文之兴盛其原因大半是内在的,有如草木的根在土里,外边只要有日光雨水的刺激,就自然生长起来了。”这两段话里说的散文,是比较狭义的,即与小说、诗歌并列的散文,其中也包括了杂文。周作人认为这个概念范围内的现代散文在新文学中成就*高,这个估价完全合乎事实,鲁迅以杂文,周作人以散文,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并峙的双峰,就是证明。 ……
历史 史学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