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经典第一辑全四册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易读经典第一辑全四册

易读经典第一辑全四册

作者:江鸟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12011908

定价:119.2

出版时间:2014-01-01

出版社:线装书局

易读经典第一辑全四册 内容简介

  《成语故事精选》:  如今,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与日俱增。华夏五千年文明,深深震撼着世界。而作为这文明的一种集大成——成语,以其匠心独运的修辞魅力与引人人胜的典故传奇,成为世界上一枝独秀的语言翘楚。成语是习之有益,思之有趣的语言饕餮。  成语相对于汉语中其它的语言单位,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质,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结构固定性,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如“青出于蓝”不能变换位置写成“蓝于青出”,不能变换字词写成“青出自蓝”不能添加或减少字词写成“青出之于蓝”、“青胜蓝”;  二是意义整体性,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罗列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进而体现意义,表述内涵,如“鸟尽弓藏”表面意义是“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实际含义是“比喻事情成功后,把曾经出过力的功臣一脚踢开。”如果将“鸟尽弓藏”拆分成“鸟尽”和“弓藏”则丧失了成语所要表达的意义。  三是语法功能的多样性,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就具了有多样性。如“白驹过隙”这个成语自身就兼具:主语“白驹”、谓语“过”、宾语“隙”。再如“金屋藏娇”可以用作主、谓、宾、定、状、补任一成分。  成语的字数也不尽相同,有三字成语、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也是成语研习的主体。  成语的来源非常广泛,常见来源有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文人作品、外来文化。  历史故事: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由历史事件形成的成语有很多,这些成语除了史实本身,往往带有更深一层的隐喻意义,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负荆请罪”、出自《战国策·魏策二》的“三人成虎”。    《典故故事精选》:  在言谈之间,或文章词句之中,常可得见一些有趣的词汇,如安乐窝、池中物,又如东床快婿、黄花闺女等。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这些词汇究竟从何而来?它们其中又蕴含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深意?人们在一闪而过的熟识之后,不由自主地便会“浮想联翩”,猜测其背后的故事。  诚然,这些词汇的含义,是后世之人所赋予的,而在此之前,它们大多以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存在着,有的是神话传说,有的是历史事件或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故事,还有的是文学作品中的点睛之笔。因为这些奇特的故事和事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所包含的或用以描述的词汇便得到了人们的共识和认可。对于这样的词汇,后人一般习惯将其称之为典故。  此时的典故却并非是指一些词汇及其背后的故事,而是指古时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之所以会形成如今的含义,则是因为那些极具代表性的词汇在经过不断地洗礼和沉淀之后,已经变成了一种蕴意深厚的文化符号。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传统文明古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人文资源,源远流长,而典故则在一定程度上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我国的古代文化,其中包含历史、民俗、文学等多个方面,它所展现的是我国古人的生活经验、品格特征和思想光芒。熟识这些典故,可以让后人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历史悲怆与优美,了解中国历史和民俗的传承与发展;在探寻我国文化本源的同时,还能领略到精辟而简练的语言魅力;中国古代语言博大精深,这对于现代人而言,是具有非凡地指导意义的。而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扬,又可以说,每个人都应该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这一点是责无旁贷的。    《资治通鉴故事精选》: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阅读古典名著,我们可以结识古哲先贤,聆听其慧语,领悟其哲思,由此陶冶我们的情操,丰盈我们的心灵。通过阅读古典名著,我们可以重温纷纭世事,洞悉人心善恶,了知天下情理,由此阔达我们的心胸,纯净我们的情怀。  《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部古典名著。它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书中记载了上起东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五代灭亡,共计16朝,长达1362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书中以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史事为发展脉络,生动地叙述了帝王将相们的治国为政之道、待人处世之理,以及他们的生死悲欢,同时,也深入地记述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三国鼎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分裂政权的盛衰之由。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主要地位。书中对政权的更迭、施政的得失、制度的沿替、人才的进退等都记载得非常翔实。既有对美言美行的颂扬,又有对腐败现象的揭露,旨在警诫统治者吸取前朝统治者的经验教训。此外军事史也是书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被记述得精彩纷呈。    《史记故事精选》:  《史记》与《汉书》(班固著)、《后汉书》(范晔、司马彪著)、《三国志》(陈寿著)并称“前四史”。《史记》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现存的版本中,有南宋黄善夫刻本、明嘉靖万历间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毛氏汲古阁刻的《十七史》本和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等。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都汇刻了三家注,有别于其他单刻本,是一个校刻都较为严谨和规范的版本。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包括太史公自序)。纵观这一百三十篇,“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都饱含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鲁迅曾赞誉《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西汉史学家、思想家)之子。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夏天,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讨伐匈奴,并派遣李广的孙子李陵替李广利押运军需物资。后因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孤军奋战,并被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结果李陵不幸兵败被俘,并投降了匈奴。时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尽力为李陵辩护,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被汉武帝打人大牢,并判处死刑。但此时,司马迁还未完成《史记》的创作,便忍辱请求改判宫刑。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他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著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地方史志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