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人观史纲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传统人观史纲

中国传统人观史纲

作者:董伟 著

开 本:其他

书号ISBN:9787010190464

定价:98.0

出版时间:2017-07-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中国传统人观史纲 内容简介

人性为何,人、禽有无分别,这是中国文化讨论何以谓人的起点。中国文化中的人性观复杂多样,不是性善、性恶之说可以概括的。人性之外,对于人的能力与价值,中国文化既有夸张又有贬低。中国文化对人的生理的认识深受关于天人关系看法的影响。在生死问题上,中国文化突出了人文精神的一面,这种人文精神也反映在圣人观上。在天人关系中,中国文化既讲天人合一,也讲到天人相依、天人相分与互胜。传统美学中的人观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天人关系的一部分。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文化讨论零散,但对于人性与政治之关系却有较为系统的理解。

中国传统人观史纲 节选

  《中国传统人观史纲》: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现代意义的心理学,但也非常关注人的各种精神现象。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文化对于人的心理倾向的理解,主要并不是为了知道“人是什么”,而是为“成人”、为修养。不知道人有多少种以及什么样的心理特征无甚紧要,只要人能修道成圣。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解释心理现象多与本体、形而上有关的原因,显示了中国文化对人的精神认识的一个独特视角。中国文化谈人的各种精神现象,多是散见的,少有系统的讨论,术语也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  一、心  “心”是中国文化一核心理念。中国文化的主题之一就是来认识、应对这个心。各家论心,众说纷纭。心在中国文化中至少有五层含义,一是生理之心,二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功能,三是指精神的我,四是天、道、性与人的一种联结,五是本体意义上的宇宙心①。  所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心观念,虽然也要以生理之心为基础,但更要脱离肉体心而把它理解为一种性、一种能动性。如朱子所说:“程子所谓心如谷种,仁则其生之性是也。然但谓之仁,则人不知其切于己,故反而名之日人心,则可以见其为此身酬酢万变之主,而不可须臾失矣。”(《孟子集注·告子上.“仁人心”章》)  (一)先秦儒家说心  1.孔孟说心  在孔子那里,心有当代人所谓“意志”义。如,孔子说自己能“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也可以指心思、倾向性。孔子批评那些平时不知道该干些什么的人,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孔子谈心无多。至孟子,对心就喋喋不休,无怪乎后人称心学远承孟子。  孟子以心指精神和心意活动的总体。他告知梁惠王:“《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自道人生理想,“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詖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孟子·滕文公下》)  心也是道德本源。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又举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孟子·公孙丑上》)后面又讲:“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性善(仁义礼智)的根源在心。但心何以有四端?孟子是通过类比得出的,他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上》)  心、性相联,由孟子肇其端。孟子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孟子·尽心上》)尽其心则能知其性。  但孟子也看到了心的难以把捉性。他引孔子的话说:“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告子上》)所以,对于心的把捉就是修养的关键之一。孟子认为首要在“求放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心会放,也就是承认了外物对心的引诱;同时,也暗示了心有被动性的一面。  孟子又首倡心具知之能。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上》)心能知,是天所予人的一种能力,但孟子并没有明指能知的心就是肉体生理之心,后来的儒家学者也大都不以肉体心作为能知之心。  孟子论心,很少以心与私、欲等贬义相关,这是他不同于后儒的地方。只有一处,孟子提到:“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孟子还提出了赤子之心,他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

中国传统人观史纲 作者简介

  董伟,1969年生,山东省昌乐县人。1995年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思想文化等。在《孔子研究》《光明日报》《领导科学》等核心刊物公开发表《说中国古代的商人与道德》《罗素科学观对当代人的三点启示》《人情政治文化的取舍艺术》等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中华伦理范畴——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社科基金项目、党校课题等多项。

中国传统人观史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史学理论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