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的孩子们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纳粹的孩子们

纳粹的孩子们

作者:[法]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 著 徐丽松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208153424

定价:48.0

出版时间:2018-01-0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吉尔伯特曾在纽伦堡大审判期间研究德国主要战犯的案例,他认为那些人有一个共同特质,就是对他人缺乏同理心。他发现那些刽子手陷入忧郁的情况比被害者少,因为他们深信自己是别无选择的好人。

等到他们的孩子必须面对过去时,情况并不见得如此。这些纳粹的子女得知家庭的过往内幕时,战争已经结束,纳粹异端已被消除,“解决犹太人问题”的论调已经永远失去合法性。

他们经常是根据自己的童年经验去处理那个过往。有些人在孩提时代得到所有情感上的满足,儿子如此,独生女更是如此,例如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唯一婚生女歌德伦•希姆莱,纳粹帝国元帅之女艾妲•戈林,或帝国理论家、德占俄国领土事务部部长阿尔弗雷德•罗森贝格(Alfred Rosenberg)的女儿伊雷妮•罗森贝格(Irene Rosenberg)。身为备受宠爱的掌上明珠,她们一辈子都相当认同纳粹,并无条件崇拜她们的父亲。许多纳粹后代认为他们自己的故事比某某其他纳粹要员小孩的故事容易承担。这种看待方式相当诡异,仿佛他们相信这种家庭传承可以量化。

为了更好地领会这些孩子们的个别故事,我们会说明每一位父亲在国家社会主义政权中占有什么地位,他们的子女是如何浸淫在那个时代的理想中,以及他们的母亲在他们的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了了解他们,我们必须以*近距离检视他们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

某些第三帝国核心人物的后代在本书中缺席。在此我们不禁想到纳粹帝国宣传部部长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的六个小孩,他们都在*高领导人的地堡中遭父母杀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玛格妲•戈培尔的孙女,也就是她跟**任丈夫金特•匡特(Günther Quandt)所生儿子的女儿。这名孙女在二十四岁那年皈依犹太教,她的**任丈夫——一名犹太裔德国商人——曾经被关进集中营。

至于*高领导人希特勒,他自己没有留下后代。他曾说:“要是我有小孩的话,那多麻烦!那些人到*后一定会让我的儿子继位。可是像我这种人绝不可能生出健全的儿子。我们这种人几乎一直都是这样。看看歌德的儿子吧,废人一个!”

七十多年后,针对这个主题进行书写依然困难重重。在撰写这本书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避免对这些孩子们下道德判断。他们不应该被认为必须为他们没有犯下的恶行背负罪责,就算其中一部分人完全不会对父母的所作所为表示不以为然。那是不是他们面对一个无法承受的过去时所采取的一种防御“自我”的行为?

歌德伦•希姆莱的例子完美说明了这点。

纳粹的孩子们 目录

前言

引言

歌德伦•希姆莱:纳粹政权的“小娃娃”

艾妲•戈林:“纳粹德国尼禄皇帝的小公主”

沃尔夫•R.赫斯:活在“*后战犯”的阴影中

尼克拉斯•法郎克:渴求真相的总督之子

马丁•阿道夫•鲍曼:帅俊的“小王储”

霍斯的子女:奥斯维辛指挥官的下一代

施佩尔的子女:“恶魔工程师”的后裔

罗尔夫•门格勒:“死亡天使”之子

岂止是德国的故事?

致谢

注释

纳粹的孩子们 节选

引言

歌德伦、艾妲、马丁、尼克拉斯,还有其他那些孩子们……

他们是希姆莱、戈林、赫斯、法郎克、鲍曼、霍斯、施佩尔、门格勒的小孩。这些孩子活在沉默中,他们的父亲是罪犯,必须为当代历史中*黑暗的年代负责。

可是历史并不等同于他们的故事。

他们的父亲罪大恶极,彻底泯灭天良。在纽伦堡大审判中,面对相关指控,他们的父亲异口同声,毫不犹豫地申辩无罪。但历史是否记得,这些人也是为人父者?大战结束后,在一种消除罪恶感的集体欲望中,某些人主张人民无辜,设法将纳粹德国的残暴及种族灭绝行径完全归咎于第三帝国的主要领导人物。至于那些受审的要人及其他许多纳粹分子,为了逃脱罪责,他们会强调:“那一切都是因为希特勒……”

那么,这本书里谈到的孩子们,他们又有什么样的人生历程?他们继承了一个共同的包袱:他们的父母消灭了数以百万计的无辜人民。他们的名字被永远盖上可耻的烙印。

人是否应该觉得自己必须为父母所犯的罪行负责,甚至因此感到愧疚?家庭背景在我们的年少岁月中无法挽回地形塑了我们。尽管社会上的普遍认知是父母犯的错不该由子女背负责任,但当一个人传承到那么可怕的包袱,他不可能不受影响。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为人父者有两条命,自己的命和儿子的命”,“龙生龙,凤生凤……”那些纳粹要人的孩子们后来成了什么?他们怎么承受那么阴森恐怖的家庭遗产?

一名不知悔改的纳粹曾经对访问他的犹太裔以色列外孙女说:“觉得自己有罪的人,就是有罪的人!”然后他泰然自若地给了她忠告:“跟那一切保持距离,这样人生会简单许多。”

要这些孩子们评断他们的父母是非常困难的事。对于生育我们、抚养我们的父母,我们缺乏客观评断所需的距离。情感联结越是密切,道德判断就越不容易。无条件认同,或者全面排斥?当家庭的过往如此骇人,我们如何自处?这些纳粹要人的儿女们有各自的立场,有些彻底反对父母,有些则与父母口径一致,但很少有人采取中立态度。有些人一方面坚决摒弃父辈的作为,一方面却能找到办法继续爱他们的父亲。有些人永远不可能爱一个“怪兽”,因此他们在内心全盘否认那个黑暗面,借此维持一种无条件的孝心。另外还有一些人陷入对父亲的排斥和仇恨。他们继承到的过去宛如沉重的脚镣,他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承受它,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有人决定承认一切,有人走上心灵宗教的道路,甚至有人为免“遗传罪恶”,决定结扎,或者透过自渎的方式赎罪。否认、压抑、认同、愧疚,所有人都得设法找到能让他们面对过去的途径,无论他们是否清楚意识到自己在做这件事。

 3/1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世界史 欧洲史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