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史(第1卷)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世界史(第1卷)

新世界史(第1卷)

作者:孙隆基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8641171

定价:58.0

出版时间:2015-11-0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新世界史(第1卷) 本书特色

◎新视角:摒弃以"民族国家"历史为中心、由点到面连缀成世界史的固有思路,以全球视角对各文明的有机联系与互动进行跨区域的总结,呈现三维立体的历史图景.
◎新史观:驳斥目前占据世界史写作主流的"西方中心论",用"多中心论"重构人类的"共同过去".
◎新方法:超越从文献到文献的治史思路,用跨学科的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新材料:丢弃传统说法和过时材料,在**的考古发现和学术成果基础上进行全新解读.
◎新写法:摆脱史实的简单罗列,每章由问题引出,采用申论的写法,逻辑性强,引人入胜.

新世界史(第1卷)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孙隆基在其多年教授"世界通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全球史研究的**学术成果,写成的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全新世界通史.

新世界史(第1卷)新世界史(第1卷) 前言

总序
《新世界史》之"新"
目前该是将历史性质的理解通盘翻转的时候了.历史研究的对象不是过去吗? 对象已不在眼前,今人能做的顶多是拼凑过去的一鳞半爪,做"局部"的复原.我们掌握过往时代必定不如当时人,正好比一个外国人不会比本国人更了解其地一般,这难道不是自明之理吗?
我在这里郑重地指出:这个庐山中人方识此山的观点是错的.一个古埃及的村民不会知道同代有巴比伦;法国大革命在里昂进行期间,里昂人对巴黎革命的讯息会比今人少.事实上,当时人所知比我们还要"局部".只掌握了"局部"之不足感只是我们统摄性意向的投射,如追求永生一般,把上帝式的全知当作终极理想,即使拥抱这个理念,比起古人来,今人仍是奥林匹斯山上的神族.统摄"古"者是"今","今"之不存,"古"将焉附?这个"今"越往后移、离"古"越远,能花在将"古"这张意义锦缎的纹路编织得更精致的功夫就越多,因此,历史(过去)不只需要"新",它需要"日新又新".
在这里,亦必须纠正自然科学已进入范式阶段、史学仍局处每个时代各说各话的前范式阶段的误判.在全球化意识来临的今日,还将民族建国时代的意识敷泛于历史叙事者,会予人上演穿越剧之感.这也是《新世界史》之所以以突破四大文明"古国"的窠臼开其端,用农牧的辩证关系将两河与尼罗河文明连扣.关键在两者之间的"环阿拉伯游牧—放牧复合带",它形成于农牧革命诞生地的环两河山侧带西段之日趋干旱,在农牧两业中偏向了"牧",显示"牧"并非是次于"农"的低级阶段,而是平行的发展.这个"复合带"是闪语系的原乡,它从两河古文明之曙光期即渗透美索不达米亚,从"复合带"喷发出来的*晚近一波即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征服.有春耕秋收的农耕民方需要年历,放牧民观月之朔望即可.古代近东出现过世所罕见的太阳国埃及,但今日却是伊斯兰的新月旗插遍近东一代.
将古代近东建构为一个单位之余,本书用"卫星定位"将它定位为伊朗高原的西缘,其东缘则为古印度河流域文明,于是伊朗高原变成了范围更广的链扣;高原东西两侧是古代近东式的旱作农业,简称之为"麦与羊的文化",它与印度河流域的关系正如环两河山侧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关系,但古印度文明后来似乎又被多盖上了一层.如今雅利安入侵印度说已动摇,那么一个更稳妥的古印度文明二次奠基说就是长江流域的"米与猪的文化"的入侵;如此看来,印度次大陆成了远古文明的中分线,也是会师之地.
此处显示:不做跨地域的链接,只就地域论地域,那么,各自摸到的只是历史的鼻子、腿、尾巴和象牙.即使在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上,远古的华北不能脱离欧亚大草原的关系,华南的水稻革命可以是中国文明起源论之一环,也可以是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的源头.南岛语系则是*后填满地球的族群,凭的是殖民大洋洲——一部比哥伦布更伟大的史诗.中国文明起源论不该变成画地为牢.
从地貌观之,西半球是东半球的对立命题(antithesis).后者的文化传播乃横向传播,西半球的传播是垂直型的,需跨越不同气温带,导致文化的传播受到阻滞.这个东西两半球的对立命题后来也被作者用在非洲史上,指出:非洲的北半部是"东半球形态"而南半部是"西半球形态",但非洲的问题是:北半部地貌虽具"东半球形态"之利,却是世界上**的沙漠!至于美洲,整体相对欧亚大陆来说是"西半球形态",但在自身范围,北美洲却是内部的"东半球形态"而南美洲则是"西半球形态"的典范.今日地球的南北对立等同贫富两级化是历史与地理的合谋.
全球化的世界史势必去西方中心论.历来写"波希战争"都站在希腊的立场,波斯变成希腊史的半影部.本书改从波斯帝国的角度透视"波希战争",也给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提供了一个亚洲的纵深度.当时中国还未递秦汉大一统,亚历山大先到达内亚,张骞于两个世纪后方抵此地,把这条欧亚横贯公路接通.到了这个转折点,世界史的全球化视野就开敞得多.
这个尖峰时刻酝酿已久.在公元前6世纪,所谓"人类史的枢轴时代"已进入高速挡,欧亚大陆的几个中心分别原创了后来普世化的思想体系,在这里,还看不出跨地区影响的痕迹,因为它们的基础性设定大异其趣."枢轴时代"为人类设计了新型号的文明,老一代的文明没有跟上的就被淘汰了.亚历山大开展的希腊化时代将"枢轴时代"的某些因素提炼成普世救主型的宗教.排在第2卷中的《弥勒与弥赛亚》一章分两截来说明此现象:在"希亚文明"项下,它叙述从中国边境迁徙至内亚的大月氏建立的贵霜帝国,它跨内亚与北印度,融合了原始佛教、伊朗祆教、希腊化时代的救主政权以及人体塑像,发展出贵霜型大乘佛教(即进入中国的北传佛教);在"希罗文明"项下,则探讨以色列子民对民族救星的期待在罗马帝国的容器内被柏拉图化,同时向个人追求永生的希腊化秘仪模式靠拢,*后被纳入罗马国教的官僚体制,形成一个簇新的基督教会.与这个精神发酵配合的则是由秦汉、贵霜、安息与罗马四大帝国组成的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链带,以及将它们串起来的丝绸之路.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世界史

在线阅读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