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史(第1卷)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世界史(第1卷)

新世界史(第1卷)

作者:孙隆基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8641171

定价:58.0

出版时间:2015-11-0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古代帝国链带受到草原带的冲击而瓦解,乃世界古代史终结的一把统一量尺.这里暗含欧亚大草原的"历史拓扑学"(historical topology).它在匈奴、突厥、蒙古这三个草原霸权(也是三时段)的东西流向中勘测其历史走势:一般来说震央在蒙古草原,该地的草原帝国多诞生于对中华帝国的挑战,这类草原霸权较次要的右翼恒以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七河地区"为中心,它是在蒙古草原的政权失败后退据之处,算是备胎;从七河地区,由东方败退的草原势力可建立次级帝国,亦可进一步越过楚河,图谋"河中地区",南窥呼罗珊;如遇到伊朗文明带的阻力和来自后方其他游牧族群的压力,会直下印度,或北走哈萨克草原,越过乌拉尔岭隘口,进入欧洲,至匈牙利而抵欧亚大草原的极西端,再往前走就是森林或农田了,故亚洲游牧民在入欧后多以匈牙利为大本营(前后三次是匈奴人、阿瓦人、马扎尔人,后者即今日匈牙利人).蒙古旋风将有专章处理:蒙古人并非在中国边界上碰了壁才西窜的,而是主动西征,但其波涛汹涌的河床是同一道.
"欧亚大草原的历史拓扑学"之雄图还不只限于阐述欧亚大草原与南方文明带的互动,而是在世界史的写作中首次探讨北方寒带林木地带与欧亚大草原的历史生态学:纵观上下数千年,草原早期的霸主是印度欧罗巴族群,彼等乃*早驭马驾车、胡服骑射者.阿尔泰族群原本可能是"林中百姓",他们走出草原,从印欧人处学得马政,并挟蒙古草原为草原之冠之优势,逐渐将印欧人逐出草原,使欧亚大草原成为阿尔泰语系的同义词.被匈奴驱至欧洲深处的阿兰人与哥特人可能不是*后的一批,在欧亚大草原中段的残余有可能苟延至6世纪.
这个草原带的换防滥觞于匈奴时代末,匈奴从汉帝国边疆遁走后,音讯渺无,后来猛然如天兵天将般空降在欧洲的地平线.这是由于世界史冷落了萨珊帝国与笈多帝国等欧亚大陆中间地段,付出的代价是使匈奴史成了谜.匈奴在2世纪下半期至3世纪的行踪仍不明,盖2世纪时贵霜帝国仍健在,堵住了草原民族南下之路.至3世纪上叶,在波斯,更强大的萨珊王朝取代了安息,并归并贵霜的西部与北部,匈奴南下更为其所阻.至5世纪末,萨珊与贵霜的后继者笈多帝国双双颓败,"白匈奴"之炽焰遂现于世界史的屏幕,此集团可能包含印欧族的残余,其攻势导致笈多帝国的覆亡,萨珊人唯有与崛起中的突厥人连手始将其解决掉.本书因此纠正了一个视差:匈奴在中国边界上碰壁后,不是一味地往西进入欧洲,他们的活动震撼了整个欧亚文明带北疆全线,"匈奴时代"的落幕不在欧洲,反而是在欧亚大陆的中段.匈奴时代落幕之处,正是突厥人时代序幕之地.
罗马帝国其实离欧亚大草原*远,但除了汉帝国之外,却垮得*早也*彻底.这是因为来自草原的巨浪与罗马的长期边患汇流.罗马在被匈奴海啸冲刷的前后,需对付的边患都是从事农耕的哥特人,匈奴在欧亚大草原西端末梢——牧草面积只及蒙古草原百分之四的匈牙利——建立牙帐,曾一度将这个传统边患组织起来,成为阿尔卑斯山北的大国,它之迅速瓦解,却造成罗马之末运.在罗马末世,是用御用的哥特人抵御北疆的哥特人,残局也是由这些忠心的哥特人支撑的,他们*后变成罗马的"中央",罗马从历史中淡出,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再扮演"罗马人",并 非传统教科书所谓"日尔曼人南下灭亡罗马",如果还将日耳曼人误认为草原民族,则荒天下之大谬.
至草原史中后期,在西部始有芬匈语系(乌拉尔语系)从寒带林中闯入阿尔泰语系的天下,但未能摇撼后者的霸权,且为时较晚.过了数百年,文明地带亦开始夹"火药帝国"之威对草原甚至林木地带进军,草原带与定居带间之形势对比丕变,意味着前者*终步下世界史舞台.这些议题将穿插在第2、3卷里.
《新世界史》的全球视野概如上述.第2卷写作*艰辛的部分是"中古的印度",比处理陌生的史料更艰辛的是构思:一方面需凸显印度史自身发展的独特性,用它来纠正传统西洋通史的"上古—中古—近代"框架之滥用所造成的误差,另一方面仍须将它纳入"世界中古史".古印度河流域文明没有出土铜范,它的青铜器是靠发达的国际贸易进口的,它也具同代文明间***的都市规划,却因没发现可破解的文字而被归入"史前",待早期印度史迈出这个既是"史前"又是进口的"青铜时代"、进入雅利安的"铁器时代"后,因都市的没落,历史分期法反而倒退回新石器时代的以陶器类型为准则.
此后,印度史固然参与了普世性的"枢轴时代",但印度至公元前3世纪始出现书写,故印度这个"枢轴时代"有一大半是在"史前"进行的.出现于"枢轴时代"的佛教与耆那教等因被套用了西洋史模板,常被曲解成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对婆罗门"国教"的改革.其实它们是替后起的"印度教"铺路.佛教反而首先成为印度**帝国孔雀王朝的"国教".古婆罗门教杀生献祭、可吃肉,在佛教与耆拿教的"戒杀生"的攻势面前,转而力主素食,却将荤食者"贱民化",将原本倡非暴力以扬众生平等的教义用来强化种姓制度,故印度教是一件将佛教与耆那教反过来穿的衣服,而后两者在某意义上乃印度社会种姓化的共犯.耐人寻味者,从笈多帝国(320—550)开始,女神崇拜、性力崇拜、将秽物神圣化的密教渐成为印度的新浪潮,一度经不食人间烟火化的改造,对"尘世"污染**畏惧的印度教这件衣服又朝身体化方向再度被反过来穿.相对世界各大宗教的轮廓鲜明,印度教倒类似一个各类怪鱼的养殖场,**演变为普世性宗教的佛教是"去印度化"的.
印度史的内在逻辑好比一个目前所知的物理定律停止适用的重力奇异点(singularity),但任何跳脱西洋通史的"上古—中古—近代"模板之重力场的其他地方(包括中国)都是重力奇异点.果真这样,那么我们的"新世界史"不如索性往东一、西一块互不关联的"旧世界史"书写逆退.摆在"新世界史"面前的课题是如何在尊重印度史内在逻辑的条件下将这段印度史"中古化"?本书的策略仍然是新世界史思维:伊斯兰乃公元后才出现的现象,公元一千年前后,突厥人终于突破阿拉伯征服被长期局限于西北隅的僵局,长驱直入北印度,将公元**个千年印佛两大系对立局面转换成*近一千年印伊两大系的对立局面.也在公元一千年前后,密教化的佛教在印度本土灯灭前的*后据点孟加拉传入西藏,成为后者的文化认同;在同一时期,斯里兰卡的南传佛教开始成为除越南之外的东南亚文化认同."中古"时段也目睹印度变成一个逐渐组成的印度洋经济的一部分.
传统的世界近代史的重头戏是西方的崛起,《新世界史》将探讨在西方缔造的世界经济之形成期,中国这个先进的超巨型市场有否扮演了压舱物之角色?它能否证实"唐宋变革论"之宋代中国乃世界近代化早春的命题?还是该印象乃20至21世纪之交中国成为美国**的债主地位的回溯性投射?如果这个修正主义能成立,它将大幅度改写传统西洋近代史的海洋中心论,将其往海洋与大陆互动的方向调整,不再单方面强调西方的尖兵角色,而忽视了中国和印度的诱发、后勤和压舱作用.这个改写是否成功,得视《新世界史》末卷付出的心血.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世界史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