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读本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华文明读本

中华文明读本

作者:刘东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44768986

定价:88.0

出版时间:2017-05-0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采矿与冶金·戴裕民
丝绸染织·戴裕民
农作技术·张仲葛
八 医学与颐养
望闻问切·吴安尔
针灸与中药·吴安尔
食疗与药膳·吴安尔
古代体育·刘东
房事与养生·周一谋
九 烹调与饮食
宫廷御膳·王学太
菜肴菜系·王学太
风味小吃·王学太
饮酒文化·刘东
品茗之道·宗群
十 器物与玩好
青铜器具·周永珍
玉器文化·杨伯达
瓷器之国·张小舟
文房四宝·张懋镕
古代钱币·李学勤
衣冠演幻·易夫
民间玩具·李寸松
十一 兵法与武备
兵书与阵法·蓝永蔚
兵器的演进·蓝永蔚
战车与车战·蓝永蔚
十八般武艺·周之华
尚武精神·刘东
十二 疆域与物产
疆域的变迁·林荣贵
汉字文化圈·聂鸿音
名山与大川·徐梓
珍异与土产·何本方
十三 礼节与民俗
婚丧礼俗·刘志雄
节庆与禁忌·刘志雄
说唱艺术·赵珩
民间美术·陈绶祥

中华文明读本 节选

儒家道统
◎牟钟鉴
儒家道统是儒者关于“圣贤之道”即儒学基本原理传授系统的学说。儒家学者在圣贤崇拜心理的支配下,对于儒学精要进行长期的反思,在外部同众家异说和佛老划清界限,在内部同异端思想及各种偏向划清界限,以保持儒学基本精神的纯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推动了儒家哲学发展主脉的形成。
早期儒家即已崇拜古圣王贤臣,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能够敬天惠民,合乎儒家的理想,而把自己当作古圣贤之道的继承者。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祖榜尧舜,宪章文武”,认为尧、舜、禹、汤、文、武都是顺天应运的古圣王,顺次第相传接。孔子称赞说:尧之为君,“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舜能“无为而治”(《论语·卫灵公》);禹则“菲饮食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周之文武乃是盛世,“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己矣”(《论语·泰伯》),“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孔子以复兴周礼、继承和发扬周代礼乐文化为己任,在匡地遇险时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足见他己经把自己创立儒学看作是先贤之道的继续。
孟子是儒家道统的重要先驱者,他为了“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对于尧舜之道及其传授世系,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下》),“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章句上》);尧舜之后是夏禹,“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孟子·万章章句上》);汤又继禹,行王政,伐不义,“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乃至周代,“文王发政施仁”(《孟子·梁惠王章句下》),“视民如伤”(《孟子·离娄章句下》),武王“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己矣”(《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孟子·离娄章句下》)。孟子特别推尊孔子,称他是“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章句下》),“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他还引宰我的话,说孔子“贤于尧舜远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从而确立了孔子在儒家道统中的至上地位。
孟子所理解的尧舜之道,其中心就是仁政,即仁义之心发为治国之政。他认为,尧舜之道历代必有圣贤出来为之推动,而圣贤不世出,“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余岁”(《孟子·尽心章句下》)。按照他这种“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的说法,“由周以来,七百有余岁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下》),论年数则超过,论时势则当可,而孔子又不曾为世君所用,未能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如果天“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与?”(《孟子·公孙丑章句下》)。显然,孟子以孔子未竟之业的继承人自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
孔子后学的另一重要代表荀子,同样以“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为仁人之务,却又不赞许孟子,认为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苟子·非十二子》)。诚如《韩非子·显学》所云:“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
两汉经学有今古文之争,汉魏有郑学与王学之争,都重经而轻道,或论阴阳立神学,或考章句订文字,在正统儒者看来都有所偏失,故难入道统之列。扬(杨)雄不满意当时儒家经学的烦琐、蔓衍和神秘,斥之为“羊质而虎皮”。他要效法孟子,起来捍卫圣道:“古者扬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后之塞路者有矣,窃自比于孟子。”(《法言·吾子》)但他不赞成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观点,指出道统之传,不必拘泥于年数。他极力推崇孑L子,认为仲尼之道“关(贯)百圣而不慙(惭),蔽(塞)天地而不耻”(《法言·五百》),“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法言·吾子》)。他的卫道精神受到后儒赞赏。唐代韩愈在《读荀》中说:“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
魏晋时期:佛道兴起,两汉的儒学独尊变成了儒释道三教并存。直至隋唐,儒家创不出新的哲学体系,道家、道教和佛教的哲学反而兴旺发达,在思想文化高层次上占领了一大片阵地,形成对儒学的巨大压力。一些儒者由此产生了危机感,企图重整旗鼓,恢复儒学的正宗地位,以适应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这就是唐宋儒家道统重新被提出和被强调的社会文化背景。如果说孟子提倡卫道,是为了在诸子争鸣中争取儒家的正统地位,那么由韩愈开端的唐宋道统论,则是为了在抗拒佛、道的斗争中保持儒家的正统地位。韩愈是儒家道统说的奠基人。在此之前,道统之说并不尊显,而自韩愈在《原道》中明确提出儒学之道的传授世系并大力提倡儒学复兴之后,儒家道统说才大行于世,并在宋代为道学家所公认和发挥。《原道》开宗明义地揭明圣贤之道就是仁义,并说它在治国之教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这个儒家之道体现了《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礼乐文化传统,而根本不同于否定教化的老庄,以及“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的佛教。此道由来已久,“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而自孔孟之后,此道隐埋,“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原道》一出,道统中圣贤的序位就此正式排定,即:尧、舜、禹、汤、周文、周武、周公、孔子、孟子,两汉与魏晋儒者一概排除在外。从此孔孟并提,儒学被称为孔孟之道。韩愈卫道的感情十分强烈,他“抵排异端,攘斥佛老”,“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进学解》),立志扶树名教,并以孟子之后道统的继续者自居。他在《与孟尚书书》中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韩愈并崇孔孟、阐扬《大学》、梳理道统、排辟异端的言行,都对宋代的儒学发生巨大影响,成为从汉学过渡到宋学的重要环节。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中国史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