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简史
德国文化简史作者:威廉.格斯曼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49589036 定价:58.0 出版时间:2017-06-0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第二节工业化进程
第三节修复和精神变革
第八章民主与专制
**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
第二节科学的领域
第三节现代文学和艺术
第九章分裂和重新统一的德国
**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第二节市民的生活世界
第三节文化批判的立场
第四节文学和艺术的追求
第十章展望:在统一的欧洲之中的德国
附录一历史年表
附录二人名一览表
德国文化简史 节选
歌德与席勒
启蒙运动的生活方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但在文学领域,启蒙思想却被经典主义(Klassizismus,也译为古典主义)所超越、取代。尽管启蒙思想和虔信主义仍影响着民众,但是德国的文人却聚集在魏玛,结成了一个经典主义的小型文化圈。
在德国精神史上极其著名的经典主义,有着两个不同的历史前提:狂飙突进运动和重新唤醒的对古希腊艺术与文学的赞赏。受卢梭思想的激励,当时一群年轻剧作家为争取个人独立和情感自由,反对文化僵化的社会环境,发起了一场名为“狂飙突进”的文化运动。一些涉及小市民阶层和由社会压制而引发心理冲突的社会主题,被编写成剧本,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
德国经典主义*伟大的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他们参与、领导了狂飙突进运动,后来则受到重新发现的古希腊文化的持久影响。两位德国诗人以独创但又恰如其分的个性,将经典主义与人道主义永久而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有意识地继承了悠久的欧洲传统,并以一种能够表现普遍人性问题的语言形式,构成了经典主义文学的典型风格。其目的是在体验和思考中突显经典与现实的人和物。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的作品,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文学体裁;而且还包括众多的艺术评论、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它们以一种广泛性的方式,表述和阐释了德国精神的形成。也许只有把歌德与西方的伟大诗人如荷马、维吉尔、莎士比亚放在同一行列里,才能够真正理解歌德这个被视为“全才”的德国诗人。生活和创作,对歌德来说是一种彼此对应、并行不悖的关系。他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他的**本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属于感伤主义阶段的作品,叙述了一个以自杀为结局的悲剧性爱情故事,并勾画了其社会时代背景:这是一个政治上人无所事事,转向内心自省,崇尚自然和忍受生存痛苦的世界。有着莎士比亚般热情的狂飙突进小说《格茨·冯·贝利欣根》,则表现了一个稳定而充满活力的世界,但是希望按着自己意志生活的伟大人物,比如格茨,却因不合时宜的历史解读而走向毁灭。歌德早期的抒情诗,尤其是那些以自然和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现实生活和诗歌的典型的歌德式体验。他的诗作《普罗米修斯之歌》(Gedicht Prometheus)表现的是对年轻天才的崇拜;但此后不久的《人类的界限》(Grenzen der Menschheit)或《神圣》,则运用了另一种语调,表达了对圆满生活和世界规则的敬畏和尊重。同样,在歌德的创作中期的经典主义的作品《陶里斯的伊菲革涅亚》(Iphigenie auf Tauris)、《埃格蒙特》(Egmont)和《塔索》(Torquato Tasso)中,人们也能感受到面对悲剧时的人道主义力量。
歌德在青年时代就已着手创作《浮士德》(Faust),直到去世前才*后完稿。这是他的主要著作,是一部伟大的剧作。人们必须把它同时作为悲剧和神秘剧来理解。《浮士德》展现了企图从总体上认识、体验世界与生活境况的现代人的意愿和困惑。特别是剧作的第二部分,着重描述了诸如自然、科学、美、艺术、日常生活和政治权力追求等人类生存的基本动力,并将古典主义与中世纪、基督教的救赎信仰以及诗人的自我发展整合成一种统一的世界理念。如果说《浮士德》表现了人的创造力的外在可能性,两卷本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徒和漫游时代》(Wilhelm Meisters Lehr-und Wanderjahre)则描述了一个有着多层次教育结构的世界。这是一种对纯粹审美的理解方式的拒绝,而对积极的生活态度所拥有的优先地位进行了肯定。在晚年创作的散文中,歌德预言了人的未来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并揭示了维护人性的可能性:
孩子,孩子,不要再闹了!如同被不可见的神灵鞭打,阳光般的时代白驹拽着我们命运的轻车,迅疾奔跑。我们只能勇敢地拽紧缰绳,或左或右,绕过这儿的石头,躲开那儿的悬崖,扬鞭跃马。谁知道,这是去哪儿?也不记得,究竟来自哪儿!
——《诗与真》
在弗里德里希·冯·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的作品中,人们总是能够看到他对歌德的有益补充,有关两位诗人友谊的传记也强调了这一点。 席勒倡导一种以康德伦理思想为主导的道德生活态度,一种以历史理解为基础的民族政治理念,一种对民众施行审美教育的理念。他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伟大的抒情诗人。
在有关法国大革命思想的论辩中,席勒主要关注的是如何界定公民和国家内部自由的界限。这也是早期剧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Kabale und Liebe)的主题。稍后的悲剧《唐·卡洛斯》(Don Carlos)、《华伦斯坦》(Wallenstein)和《德米特里乌斯》(Demetrius)则侧重于描写人类内部、人际以及政治等各种不同的冲突形式。在《玛利亚·斯图亚特》(Maria Stuart)、《奥里昂的姑娘》(Die Jungfrau von Orleans)和《威廉·退尔》(Wilhelm Tell)等有着典型的经典主义特征的剧作中,展现了隐藏在一切人类问题背后具有整体意义的世界性事件:世界史就是世界法庭。也就是说,只要出现政治或精神压迫,席勒就会一如既往担当起德国历史人的职责。19世纪,德国追求民族统一,人们就曾在他的作品中寻找精神支持:
历史 世界史 其他地区史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