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学概要
史记学概要作者:张大可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100113373 定价:68.0 出版时间:2015-08-0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史记学概要 本书特色
《史记学概要》全书共计10章,约30万字。本书对司马迁其人及《史记》其书,做了系统评价,对司马迁思想和《史记》的思想内容做了深入的探讨与评析。**章“司马迁——大一统时代的文化巨人”对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司马迁的家事与事历做了系统的阐述。第二章“《史记》的创作宗旨”,集中探讨司马迁的创作动机及他自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内容。第三章“《史记》体制”介绍了《史记》的五体结构及特点。第四章“创立纪传体通史”论述了纪传体以描写人物为重点,体大思精、百科全书的特点。阐述了司马迁的历史观及《史记》对中国史学的影响。第五章“创立传记文学”进一步展开论述《史记》的文学性,司马迁的文学观。第六章“《史记》的语言成就”探讨了《史记》雄健、峻洁、婉曲的语言风格,并对其吸收民间语言、讽刺的风格做了细致阐述。第七章“《史记》对先秦文化的继承与总结”,系统阐释了《史记》与先秦诸史、先秦诸子的关系。第八章“《史记》对后世的影响”阐述《史记》对《汉书》《新五代史》,传记文学,古代小说的深远影响。第九章“史记学的形成与发展”概括了历代“史记学”的发展,台湾地区的《史记》研究,《史记》在海外的流传及其版本情况。第十章强调指出《史记》对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展望了当代《史记》研究的发展趋势。
史记学概要 目录
**章司马迁——大一统时代的文化巨人 /1 一、大一统时代 二、司马迁的家世 三、司马迁事历 四、历史呼唤巨人降世 第二章《史记》的创作宗旨 /32 一、继《春秋》创一代大典 二、究天人之际 三、通古今之变 四、成一家之言 第三章《史记》体制 /52 一、百科全书 二、五体结构 三、《史记》百三十篇标题 四、互见法 第四章创立纪传体通史 /86 一、纪传体的特点 二、通变的历史内容 三、《史记》断限 四、司马迁的历史观 五、《史记》与中国史学 第五章创立传记文学 /129 一、《史记》文学性的界说与人物传记特点 二、《史记》的抒情性与悲剧性 三、《史记》的写人艺术 四、司马迁的文学观 五、《史记》与中国文学 第六章《史记》的语言成就 /183 一、典范的叙事散文语言 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三、对民间语言的吸收与提炼 四、各色语言的技巧 五、讽刺艺术 六、雄健、峻洁、婉曲的语言风格 第七章《史记》对先秦文化的继承与总结 /234 一、《史记》与先秦诸史 二、《史记》与先秦诸子 三、《史记》与《诗经》 四、《史记》与《楚辞》 五、继承与总结前代历史文化的方法与原则 第八章《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292 一、《史记》与《汉书》 二、《史记》与《新五代史》 三、《史记》与我国传记文学 四、《史记》与我国古代小说 第九章史记学的形成与发展 /345 一、历代的《史记》研究与“史记学”的发展 二、台湾地区的《史记》研究 三、《史记》在海外的流传 四、《史记》版本 第十章《史记》的民族凝聚力与研究现状 /390 一、《史记》的民族凝聚力 二、《史记》研究成果回顾 三、当代《史记》研究的特点 四、当代《史记》研究的发展趋势 附录 /407 一、《史记》研究论著索引 二、本书撰写主要参考书目史记学概要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张大可、凌朝栋、曹强.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长寿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甘肃省中青年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在这两个方面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8部,主编论著10余种,其中5种论著获全国及省级社科优秀图书奖.凌朝栋,文学博士,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及文献研究.曹强,文学博士,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渭南师范学院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副院长.
历史 史学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