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社团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代科学社团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

近代科学社团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

作者:范铁权 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010122205

定价:45.0

出版时间:2013-09-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近代科学社团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 本书特色

  范铁权所著的《近代科学社团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具体思路是,以历史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建构研究框架,对近代中国的科学社团特别是医药卫生类社团做历时性考察,对各团体的卫生宣传做共时性解析,就科学社团在推进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努力做细致阐述,揭示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变迁轨迹。在史料的运用上,以原始档案、报刊资料为重点,辅以回忆录、文集、日记、口述史料等相关资料。需要说明的是,本课题主要选取1886—1937年这一时间段展开。1886年中华博医会成立,一般被认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之嚆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许多科学社团或陷于停顿,或被迫内迁西部,其发展大受影响,大多是勉强支撑,大不如前。

近代科学社团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日益深入,西学中的“医疗卫生”知识也陆续传入中国,来华医学传教士拉开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序幕。20世纪特别是进入民国以来,随着政府社团政策的演变,一大批科学社团陆续诞生。这些社团多渠道、多角度宣传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具体涉及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乡村卫生、传染病防治等方面。为了达至*佳的传播效果,尝试运用了多种传播策略;与此同时,诸社团积极开展卫生实践,进行医学调查,兴办医学教育,开办医院诊所等,为公共卫生的体制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公共卫生建设过程中,诸科学社团、政府、民众之间存在着极为微妙的关系。一方面,社团担当政府公共卫生事业的“监督者”和“同路人”,或献计献策,或密切配合,为中国公共卫生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社团与政府之间亦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公共卫生的发展。进而,公共卫生运动中存在着一些局限,如形式化、不均衡等。公共卫生观念的彻底改变,并非朝夕之功,需依仗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

近代科学社团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 目录


绪论
一、从“卫生”到“公共卫生”
二、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及篇章结构
**章 中西公共卫生之巨大落差
一、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卫生
二、来华西人眼中的中国卫生
三、“当局者”之观察
第二章 参与公共卫生的民间科学社团
一、从中国医务传道会到博医会
二、戊戌到清末的医学社团
三、民国时期的医疗卫生社团
第三章 构建公共卫生知识
一、何谓“公共卫生”
二、绍介西方的公共卫生
三、普及公共卫生常识
四、倡导环境卫生意识
五、传播食品卫生理念
六、阐扬乡村卫生观念
第四章 建构传染病常识
一、传染病及其分类
二、传染病常识的建构
第五章 传播途径与策略
一、传播途径的多元化
二、传播策略
三、卫生运动——多途径、策略的结合
四、公共卫生与国家政治、民族主义
第六章 卫生实践
一、开展卫生调查
二、开办医学教育
三、开办医院、诊所
第七章 公共卫生事业中的社团与政府
一、社团之间
二、社团与政府关系
结语
一、积极效果
二、局限性及其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一、报刊
二、民国书籍
三、文集、资料汇编
四、著作、论文集
五、工具书类
六、论文
七、学位论文
八、外文论著
后记

近代科学社团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 节选

范铁权所著的《近代科学社团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具体思路是,以历史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建构研究框架,对近代中国的科学社团特别是医药卫生类社团做历时性考察,对各团体的卫生宣传做共时性解析,就科学社团在推进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努力做细致阐述,揭示中国公共卫生观念的变迁轨迹。在史料的运用上,以原始档案、报刊资料为重点,辅以回忆录、文集、日记、口述史料等相关资料。需要说明的是,本课题主要选取1886—1937年这一时间段展开。1886年中华博医会成立,一般被认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之嚆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许多科学社团或陷于停顿,或被迫内迁西部,其发展大受影响,大多是勉强支撑,大不如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史学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