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绘卷-中华博物通考
雕绘卷-中华博物通考作者:华夫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40678203 定价:208.0 出版时间:2010-04-01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
雕绘卷-中华博物通考 节选
《中华博物通考:雕绘卷》内容简介:《周礼·考工记序》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饰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何谓道?所谓道乃“先天地生,为天地法”,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名状,为“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者(《老子》、《韩非子·喻老》)。“坐而论道”,可以无所不论。朝政、国事、天下事,当然亦在所论之中。何谓器?器即宇宙间实有的万物,包括了百工所辨之民器。在中国古代,论道与制器十分明确地区别、决定了人们的身份地位。“坐而论道”者贵为王公,亲身制器者属末流之百工(“审曲面执以饰五材、以辨民器”,谓观察金、木、皮、玉、土之曲直、性状,据以制造万民所需之器物)。上述《考工记序》所记虽名为“考工”,实则是周代官制、礼制之反映,对芸芸众生而言,此道器关系之诱惑力当是难以抵御的。而后世大家硕儒,亦是重道不重器,时或颠倒了道器关系。唐代文学家韩愈有以下耐人寻味的诗句:“《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读皇甫浞公安园池诗书其后》之一)。《尔雅》乃儒家经典,或称为经书之羽翼。成书以来,注家蜂起,其间有专为书中之“释草”、“释木”、“释虫”、“释鱼”等篇目作注者,简称为“注虫鱼”。韩愈对此注者至为鄙视,断然否定。“定非磊落人”,意谓一定是阴暗卑微的小人。王公大人、正人君子向来是“坐而论道”,不屑于关注这些微末细物。大儒韩愈关于“注虫鱼”的判语,影响巨大,且愈演愈烈,致使后世对器物的研究也颇多顾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宋人程大昌竭尽半生之力,继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之后,撰成《演繁露》,因偏重于阐释“牛车”、“刁斗”、“鱼书”、“玉食”、“牙旗”、“牙门”之类器物,颇感不安,在其序言中称:“韩退之曰‘《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诚可恧矣!”恧,惭愧也。这段文字虽是著者自谦之词,却分明透出了疑虑惶惑之情。可见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常重抽象义理,不重具体实践;常重道德文章,不重物理技艺。
雕绘卷-中华博物通考 相关资料
插图:中国传统雕塑是可视、可触的实体,以立体造型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并寓含感情。雕塑不长于叙述,往往以凝固式的静态表现瞬间的动态,作品具有生动的感染力。中国传统雕塑因实用而产生,实用性是中国传统雕塑最初的功能与特点。随着社会进步,雕塑作品既反映社会生活现实,承担思想教化、道德普及的作用,又给人带来观赏的审美享受。艺术家们通过不同形式的雕塑创作,表达了民族的审美理想,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百姓的审美素质。历代优秀雕塑作品都具有丰富内涵和旺盛活力,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雕塑艺术有自己的形式规律和艺术语言,有独特的审美特征。雕塑艺术具有稳定性、凝固性,是静态的空间艺术。雕塑艺术具有象征性、纪念性功能,是最善于表达崇高美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雕塑在功能上,可分为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建筑雕塑和工艺雕塑等不同形式。陵墓雕塑是古代陵墓附属的雕塑作品,包括地上的石刻形象与用于陪葬的各种墓俑等。历代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为自己修建墓陵,他们为了表示身份与功绩,在地面上设置了大量的石人石兽,期望得到永久的颂扬和庇护。在陵墓中安放供死者享用的随葬用品,以及供死者役使的人物俑与动物俑,幻想将生前的享受带到冥界地府中去。大型石刻雕塑肇始于汉代墓前的石人、石兽,后代多有遣存。俑则出现于殷周,有各种材料的制成品。宗教雕塑多设置于石窟、寺观,主要包括石窟造像和寺观造像。由于寺观损毁严重,石窟雕塑便成为宗教雕塑的主要代表。我国石窟造像最兴盛的时期为南北朝至唐代中期,许多大型石窟由众多窟、鑫、摩崖造像等构成,一般以佛本尊造像为中心,弟子、菩萨造像组成羣体,四周墙壁绘有壁画或制有浮雕,形成特殊、热烈的宗教氛围。由于石窟建造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因此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宗教雕塑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石刻造像、彩塑、泥塑、碑刻等。建筑雕塑是附属于建筑物、建筑羣、建筑环境的装饰雕塑,适用于宫殿、寺观、园林、陵墓、民居等多方面。凡门阙、照壁、华表、柱础、牌坊、经幢、栏板、瓦当、铺首等,皆为建筑雕塑。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清故宫建筑羣以及天坛、北海、颐和园等皇家坛庙与园林。故宫天安门前的华表、石狮,故宫三大殿须弥座上的浮雕龙、凤的望柱,殿前的铜龟、仙鹤,特别是雕刻有蟠螭、海水图案的御道等,都烘托着宫殿建筑的庄严辉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古代建筑雕塑遗存上至春秋战国时期,下到明清民国时代,反映出中国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俗等多方面特征,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工艺雕塑是基于实用、观赏、玩味的常见艺术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原始先民对工具和饰品的制造。人们为了满足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明了高超精湛的技术和丰富多样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工艺所创造的雕塑作品,显示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鲜明特色。中国历代的工艺雕塑,都体现出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统一的特徼,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技术品格和审美意识,创造出以观赏为主体的宫廷审美体系和以实用为主体的民间审美体系。在中国古代浩繁的艺术品类中,雕塑作品的传世量占有绝对优势。这是由于在正统社会中,雕塑相对于书画而言,被视为“工匠皂隶之事”,但也因此雕塑者们在创作时大多处于一种自由的尽情状态中,在造型质材的选择上更有充分的考虑与选择。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雕塑艺术更能全面反映已逝时代的文化现象和特色,更真切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
历史 考古文物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