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上海:风尚与观念的变迁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晚清上海:风尚与观念的变迁

晚清上海:风尚与观念的变迁

作者:李长莉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201065472

定价:55.0

出版时间:2006-01-10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晚清上海:风尚与观念的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了:社会生活与近代伦理观念、晚清上海:近代社会生活与伦理观念变迁的一个舞台、西器洋货流行与近代工商观念、尊卑失序之风与社会平等观念、享乐崇奢之风与消闲消费商业化观念等。

晚清上海:风尚与观念的变迁 目录

序:观念源于生活
引言:社会生活与近代伦理观念
 一、近代化与近代伦理
 二、社会文化史的视角:生活方式与社会伦理
 三、传统社会伦理观念:教化伦理与民间生活伦理
 四、社会转型、社会风尚与近代伦理观念
 五、文人士绅与社会伦理观念
**章 晚清上海:近代社会生活与伦理观念变迁的。一个舞台
 一、近代商业城市的崛起
  1.商埠与洋场
  2.移民社会
 二、社会文化生态
  1.社会分层
  2.文化生态:文入学士、民间舆论与文化传播
第二章 西器洋货流行与近代工商观念

晚清上海:风尚与观念的变迁 节选

《晚清上海》内容简介:民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近代化,是社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起始于晚清,上海是晚清**通商巨埠,伴随着商业化、城市化进程,出现了生活新风尚:洋货流行、尊卑失序、崇奢享乐、妇女走上社会、男女交往等。由此萌生了发展工商、社会平等、消闲消费合理、男女平等、自主择偶等近代新观念。这些风尚和观念,对此后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发生了深远影响。

晚清上海:风尚与观念的变迁 相关资料

插图:虽然有人仍然以传统的“机巧害德”、“机巧无用”观念看待西人的“技巧”,但是,这一时期在上海生活及到过上海的多数人们,由于亲眼看到西人机器制造远胜于人力的巨大威力,亲自购用价廉实用的机制日用品,很多人已经认识到,西人所擅长的“机巧”,大多并不是无谓浪费的玩好,也不是会引人“骄惰”、导致人贫穷的“末技”,而是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物质生产力量。西国正是靠争趋“机巧”,智巧相尚,而导致其技艺日进,器物日新,机器大兴,财富涌流,这正是致其国家富强的源泉。正是西人的“俗尚技巧”,使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正是西国把机器制造作为“富强之计”,才使其国日富日强。70年代有人就西国以机器而达富强论道:“西国各邦纯用火力,一日之功较人力一年犹捷,由是推而广之,神而明之,国安有不强,民安有不富者哉?”郑观应也说:“欧洲各国,动以智勇相倾,富强相尚。”指出了西国竞相发挥“智慧”——亦即发展科学技术,由此而展开富强竞争。西国的机器日进,是其富强的动力,这在70年代以后上海社会舆论中已是多数人的共识。如1877年《申报》的一篇谈论开煤铁之矿的文章中,对于西国靠开矿而促进了机器工业,而机器大兴对其国家富强的巨大作用申论道:“近来二百年内,凡泰西各大国,无不开采煤铁各矿,制造机器以代人力,以作各物。……自煤铁之矿大开,而机器之具益广,以之制造日用之器,则耕织各事日愈新奇;以之制造载运之器,则舟车各事日愈迅速;以之制造战守之器,则枪炮各事日愈精利坚固。故二百年来,非徒其国日富,而且其兵日强,此泰西各大国所以日见兴隆也。”1882年《申报》另一文中也说:“西洋诸国……其俗尚技巧不尚耕作,以工商之利十倍于农,而劳逸殊焉。

晚清上海:风尚与观念的变迁 作者简介

李长莉,1958年生,河北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文化室主任、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吏研究,主要著作有:《先觉者的悲剧一一洋务知识分子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1卷)、《中国入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等。

晚清上海:风尚与观念的变迁

历史 地方史志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