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华年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铁血华年

铁血华年

作者:赫连勃勃大王

开 本:NULL

书号ISBN:9787104028024

定价:29.8

出版时间:2008-10-01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铁血华年 本书特色

掸去历史的灰尘,我们终于发现,武昌起义,这个宏大、雄壮的历史过程,正是在某些英雄个人的主观意志活动下达成的。
在伟大的革命中,新军官兵们无惧牺牲和挫折,他们大无畏的革命冲动,使得枯燥、琐碎、危险的日常生活,顿时充满了冒险和激动。即使是一个铁钉,一个威力微小的炸弹,一纸无关紧要的文字,也因革命的宏大叙事,而变得充满了戏剧性和不朽的意义。

铁血华年 内容简介

“有暴力倾向的革命,肯定不容批评的自由和建立反对派的自由”,但这种苦涩的结果,绝非起义英雄们的初衷。怀着许多好奇,许多敬畏,许多怀疑,我们回望1911那激动人心的铁血华年。

铁血华年 目录

序言早产的革命
暗夜沉沉血作灯
 ——唐才常,新世纪率先倒下的英雄
赤血横流沈乾坤
——史坚如、吴樾、徐锡麟的无悔青春
大好头颅何轻掷——为什么辛亥革命时期暗杀多
百粤山河照眼雄——史坚如刺德寿
百烈刚肠如火热——吴樾刺五大臣
誓灭胡奴出玉关——徐锡麟刺恩铭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韶华时光汪精卫
 当时年少春衫薄——革命的喉舌
 惟有实践出真知——南洋的鼓动
 拼却头颅刺虏酋——暗杀摄政王载沣
 血泪已枯心尚赤——多余的感怀
夕阳回射照龙旗
——“君主立宪”:清朝政府*后的稻草
端方的迫切——清朝权贵心目中的“立宪”
满汉畛域——不能回避的问题
又一批人的利益受损——各省咨议局、督抚们在“立宪”中的角色
没有“回光返照”经历的死亡——清廷“立宪”的*终失败
天下未乱蜀先乱 
——四川保路运动及其后果
尽是人民血汗钱——四川路权纷争的由来
让洋人来“抄底”——川汉铁路矛盾的加剧
热釜泼油激民愤——从“文明争路”到武装抗暴
仇恨怒火势燎原——保路同志会大起义
两个“能臣”的悲剧——赵尔丰与端方
 可惜白首悬朱门——赵尔丰
 万古同悲蜀道难——端方
一夫鸣枪三军皆反
——辛亥首义之精彩华章
为什么是武汉?为什么是新军?
作为革命的催化剂的政治团体——“文学社”与“共进会”
 “八月十五杀鞑子”
 忙中添乱的烟灰
 黎明前*黑暗的时刻
 被谣言激促的革命
 摧枯拉朽树大旗
多米诺骨牌这样倒塌
——辛亥革命长镜头
纸人傀儡高高挂——作为“幌子”的黎元洪
班子虽草亦搭台——湖北军政府的新气象
辛亥革命长镜头——风起云涌独立潮
 八日都督说焦、陈——湖南起义
 五千旗卒尽被戕——西安起义
 兵不血刃定九江——江西(九江)起义及清朝海军起义
 千年之醉梦惊回——山西起义
 彩云之南响震雷——云南重九起义
天降大任于斯人
——袁世凯出山
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北洋系的兴起以及袁世凯的“开缺回籍”
静观天下“抱膝吟”——袁世凯洹水“钓鱼”
坐看中原鹿正肥——袁世凯出山
革命抛与鄂江潮——革命军在阳夏战争中的重挫
养敌自重观形势——袁世凯按兵不动
过把瘾就走
——昙花一现的南京“临时”政府
水陆并发下雄城——南京的光复
锣鼓声声催人忙——和战皆是戏
别人洒血我摘“桃”——孙中山归来
倾心真悦惟东瀛——孙中山与日本人的关系
任他白云来去飞——南北和谈**阶段“搁浅”
百劫山河乱愁叠
——清朝的覆亡及辛亥诸人惨淡的结局
世运因人常转旋——袁世凯的利用与反利用
孤儿寡母履冰薄——清廷那些惊悚的日子
 “大清”未救身先死——良弼被刺
 天道好还终归汉——清帝逊位后的时局
 风云满地起龙蛇——大总统职位变数交接
 国殇为鬼无新旧——从张振武看辛亥首义元勋们的下场
辛亥革命大事记(1894年11月~1913年9月)

铁血华年 节选

《铁血华年:辛亥革命那一枪》作者梅毅,掸去历史的灰尘,我们终于发现,武昌起义,这个宏大、雄壮的历史过程,正是在某些英雄个人的主观意志活动下达成的。在伟大的革命中,新军官兵们无惧牺牲和挫折,他们大无畏的革命冲动,使得枯燥、琐碎、危险的日常生活,顿时充满了冒险和激动。即使是一个铁钉,一个威力微小的炸弹,一纸无关紧要的文字,也因革命的宏大叙事,而变得充满了戏剧性和不朽的意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历史知识读物 历史随笔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