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的地景.传闻与历史感
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的地景.传闻与历史感作者:汤芸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105097319 定价:29.0 出版时间:2008-11-01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的地景.传闻与历史感 本书特色
《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的地景传闻与历史感)》为人文田野丛书之一。
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的地景.传闻与历史感 目录
前言1
导论1
一、课题界定:关于黔中文化接触的个案4
二、研究背景:西南图景·文化接触7
三、方法路径:地景·社会记忆·传闻26
四、论证框架38
**部分半边山的历史与神话
**章 镇山印象44
一、今日镇山44
二、空间语境中的地方史55
第二章 半边山:“形”“象”的空间73
一、天人互不相胜:半边山起源神话73
二、混沌初开:以草为界90
三、经纬区宇:以坟管山102
四、“形”“象”空间中的“半”118
第二部分“半”的自觉:花场与镇山寺
第三章 花场:社会生活的例证128
一、花场·仪式符号·社会盟约128
二、花场秩序:不可转让的“灵力”157
三、“风调雨顺”与移民序列166
四、“以山川为盟”176
第四章 镇山寺:寺的命运·“半”的自觉182
一、镇山寺?武庙?——地景命名的困境182
二、应“运”而生的镇山寺189
三、“半参儒礼半参禅”203
四、镇山寺的“重生”211
五、镇山寺与“半”的自觉216
第三部分重组半边山:水库与去“地”化
第五章 水库:半边山的新格局220
一、从半边山之“半汉半夷”到镇山之布依族222
二、水库形成:从“伴水”到“临水”229
三、半边山与水库的“生态”美学236
四、半边山的“乱”与“静”248
第六章 地景的去“地”化253
一、镇山寺的新命运253
二、花场上的新盟约271
三、新地景:生态博物馆279
四、去“地”化:从地景到景观287
结论290
一、山川之“盟”291
二、“半”的启示298
参考文献303
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的地景.传闻与历史感 节选
《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的地景传闻与历史感)》是一个围绕着文化接触、地景与传闻而展开的历史民族志报告,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本研究的田野点在贵州省中部的一个历史上曾被称为“半边山”的地区。这是一个位于滇黔通道旁的多民族杂居的区域,历史上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方式移民迁居至此,形成了“苗族住山头,仲家(布依族)住水头,客家(汉族)住街头”的居住格局。在长期的共处共存中,居住于“半边山”区域内的各类人群形成了一种“融而未合、分而未裂”之情状。经过多次田野调查与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本研究尽量呈现了自明朝中期以来这一区域的文化接触与区域整合机制的变化,以及当地居民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感,并指出,居住于当地的不同人群在其社会生活的互动交往中所缔结的是一种等级性的“社会盟约”的关系。
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的地景.传闻与历史感 作者简介
汤芸,湖南益阳人,200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讲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聘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象征人类学、社会记忆与景观研究、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接触与空间观念等。已发表:《从他者看“夷汉杂处”》、《“大传统”和它的影子:“正统”观念与一个仙姑的“灵力”》、《社会记忆·景观·叙事》等论文。
历史 民族史志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