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

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

作者:河南文艺出版社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807657064

定价:22.0

出版时间:2013-01-01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 本书特色

  丁玲在1949年前后的创作与作为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她在解放后主持的文学研究所,其兴衰沉浮,不仅影响到她自己,甚而影响了一代作家与文学青年的命运。《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作者邢小群通过对大量当事人的访谈,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重新审视了这段特定的历史。

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 内容简介

  《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主要介绍以下问题:文学研究所为什么 中落?和丁玲这位个性独特的著名作家来主持有关系。那个地方,曾因丁 玲而闻名遐迩,又因丁玲而成为是非之地。文学讲习所整风时,有人提出 :“文讲所从成立到现在,共变动五六次。……历次变动与文艺界的矛盾 和宗派有很大关系。”但是,如果换周扬或其他人来办又怎么样呢?安在 丁玲头上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可以没有,但是,他能把文学研究所办成 真正培养作家的文学摇篮而不是文艺党校吗?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各类政治 运动、党内斗争、文艺运动,已经成为阶段性的循环秩序。文学研究所岂 能是世外桃源?《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作者邢小群通过对大量当事 人的访谈,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节,重新审视了这段特定的历史。

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 目录

伯乐、盟主与山头
引言
**章 为什么要成立中央文学研究所
酝酿
作家队伍的格局
新体制需要哪类作家

第二章 文学研究所成立的前前后后
沈雁冰的批复
为什么不能叫文学研究院
班子问题,学员问题
供给制

第三章 苏联高尔基文学院的影响
心里的模式
丁玲的选择

第四章 文学研究所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开学
办学宗旨
课程与师资

第五章 丁玲与文学研究所
文学研究所成了丁玲的“滑铁卢”
关于“只知有丁玲,不知有党”
关于“一本书主义”
关于培养“个人崇拜”
作为文学导师的丁玲
丁玲的办学思想与深入生活
“文艺党校”
两个丁玲

第六章 从“文研所”到“文讲所”的波折
缩小规模
公木的学院情结
文学讲习所停办
文学研究(讲习)所的成果

第七章 丁玲挨整之谜--谁整丁玲?
丁玲与毛泽东
丁玲与周扬
导火线--三封信
“丁、陈反党集团”是谁先提出来的?
我的看法
尾声
附录
徐刚访谈
邢野访谈
张凤珠访谈
徐光耀访谈
朱靖华访谈
王景山访谈
王惠敏、和谷岩访谈
葛文访谈
陈明访谈
郑重访谈
丁玲在文研所的六篇讲话

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 节选

  《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  不幸的是,她的学生、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农民作家谷峪(1950年写小说《新事新办》出名),因为在文学讲习所阅读了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因为得到像丁玲这样的导师的文学启迪,在文学讲习所期间写了三篇小说《爱情篇》《草料帐》《傻子》,尝试在形式、技巧、表现方法上做些探索,结果被周扬作为有自然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批评了一通。后来被打成右派,开除公职,回乡劳动二十多年。从此断送了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作家的创作生命。   丁玲对学员的教导方式,还在于她对青年作家的关心爱护和鼓励。她非常耐心地给学员回信,解答他们的难题。请他们到家中吃饭、谈心。丁玲在苏联访问的时候,法捷耶夫曾对她说:“建了新国家,文化方面首先要建一个如我作协这样的全国性组织,其次要注意培养扶植新作家,我们的高尔基给文学爱好者写过几万封信,现保存在博物馆里就有四五万封。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爱惜赏识文学人才,我们也有传统,鲁迅就是个突出的例子。丁玲不能不受中外前辈作家的影响。   她的爱才,对青年作家殷殷教诲和真诚的关心帮助,从她给徐光耀的信、陈登科的信是可以窥见一斑的。   比如徐光耀在朝鲜战场体验生活时,碰到体验生活与写作之间的矛盾,他给丁玲写信诉说了自己的苦恼。丁玲在1952年8月4日给徐的信中说:“光耀同志:……我劝你忘记你是一个作家。你曾写过一本不坏的书,你是一个文艺工作者,你忘记了,你就轻松得多。因为这(那)就会使你觉得与人不同。这意思不是指骄傲,而是指负担太重。因为你发表过一《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你就有读者,你的读者和朋友就要求你跟着写第二本更好的书。自然,他们的意思是不坏的,可是却苦了你了,你怎么也写不出来,你焦急也没有用。我可以告诉你,读者又在慢慢忘记你,朋友的心也在冷了,这并不可怕,这就是说你可以不着急了,你可以慢慢来,你可以把你的读者朋友忘掉,把那些好心思忘记掉,你专心去生活吧。当你在冀中的时候,你一点也没有想到要写小说,但当你写小说的时候,你的人物全出来了。那就是因为在那一段生活中你对生活是老实的,你与生活是一致的,你是在生活里边,在斗争里边,你不是观察生活,你不是旁观者,斗争的生活使你需要发表意见。所以你现在完全可以忘记你去生活是为了写作的,是为了你的读者朋友等等的想法。”   再看看1954年丁玲给陈登科的信:“登科同志:昨天你走后,我拿起《淮河边上的儿女》从头再读,到晚上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老实告诉你,我很喜欢它。尽管你没有把它写好,你在里边写了那么多不能给人兴趣的一个战斗又一个战斗,塞了一些在抗日战争时代到处传诵的动人的舍夫、弃子的故事进去,但我仍然感到作者是有充实的生活基础的,是从生活中有所感、有所爱、有不能舍弃的原因才提笔的。那里面有生活,真实、感动人,使人惊心动魄、提心吊胆,使人对书中的事和人发生感情。因此这是一部有内容的结实的作品。……你写的领域是大的,斗争也多彩多样,可是我总感到你创作的世界还是不够大,你不能从容地处理那些场面。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传记 文学家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邢燕子     下一篇:张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