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 解读一代儒宗曾国藩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内圣外王 解读一代儒宗曾国藩

内圣外王 解读一代儒宗曾国藩

作者:曾琦云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7106030148

定价:31.8

出版时间:2010-06-01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一、曾国藩不是理学家,他是近代新儒学的开创者
要认识曾国藩思想的传承关系以及发展脉络,首先我们必须对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无文字记载的远古文化已经无法考证,中国文化的研究应该从“轴心时代”开始。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Jaspers,Karl)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的精神基础正是在这一时期同时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个基础上。因此,雅斯贝尔斯指出: “这个轴心位于对人性的形成而言*卓有成效的历史之点,自它以后,历史产生了人类所能达到的一切。” “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自从轴心时代出了孔子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左右了中国两千多年,一直影响到现在。但是中国文化决不仅仅只有儒家文化。老庄的道家思想是一大主流,当然不能与后来发展而来的国教道教同日而语,因为道家思想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哲学思想。后来传人中国的佛教,也融人中国本民族的文化,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以儒释道三家为基础。
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官方意识形态是在西汉形成而发展的。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他搞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的断代时代,这个王朝非常短,所以中国文化正像杜甫的诗,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很快,西汉王朝取代了秦王朝,儒学开始成为统治者的官方意识形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然而,老庄道学也在汉朝后期得到发展。两汉时期,经学独尊,为朝廷入仕干禄之门,今文经学谶纬之说流行,天人、阴阳、符应等观念大盛,可它依附政治,而日渐荒诞,带有越来越多的欺骗性,受到王充、仲长统、荀悦等人批判;而古文经学则偏重章句训诂,流于繁琐支离。东汉所标举的士人气节,多已陷于虚矫。因此,至汉末魏晋时,儒家经学虽仍为官方学术主流,然玄学风气则随名士清谈逐渐流行,以《老子》、《庄子》、《易经》为讨论张本,喜好讨论有无、本末等玄理,论辨越来越深刻。在这个时期,佛教也开始传人中国,中国三家思想融合,出现了中国佛学。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虽然现在学术界有争议,但是传统的说法是在东汉明帝(公元58—75年)时,不过现在还有证据说明在明帝以前中国已经有佛教了。从中国的文献资料看,在公元一、二世纪,佛教被人认为是有神秘法术的宗教,与阴阳家的和后来道教的神秘法术相似。《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晚年出关, “莫知其所终”。有人因此就说老子去西方,到达印度,创立佛教。所以,佛教传人中国时*先是靠近道家和道教。翻译佛经时,佛学著作往往被人用道家哲学的观念进行解释。这种方法叫做“格义”,就是用类比来解释。虽然后来因怕造成误解而有所纠正,但“格义”佛教仍然存在。就是五世纪的佛学大师,甚至包括印度来的鸠摩罗什在内,继续使用道家的术语,诸如“有”、“无”、“有为”、“无为”,来表达佛学的观念。作者们继续使用道家术语,并没有造成对佛学的误解或曲解,倒是造成印度佛学与道家哲学的融合,导致中国佛学的建立。冯友兰因此提出要区别“中国的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这两个概念。
当佛教东来,道教也乘时而兴之时,儒学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和道学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学因为缺乏系统宇宙观论证反而日益衰弱,儒学缺乏形而上学论证的薄弱日益暴露出来。但这问题到了唐朝得到了解决。唐代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儒家经典占支配地位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于公元622年重建起来。唐太宗(公元627—649年)命令学者们准备出儒家经典的官方版,重新校对和注解儒学。这时候,道家和佛教也都处于兴旺阶段,人们变得对于形而上的出世哲学越来越感兴趣。因此在儒家出现了性命之学的讨论。虽然在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特别是《易经》中,都有片段的论述。可是,儒家的形而上学一般人始终是不明了的,即使像子贡这样的大弟子也曾经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因此,对这些经典进行形而上的解释,才能解决新时代的问题。儒学家们经几代努力,终于完成了对佛、道的改造和融合,创立了儒学为主,兼融佛道的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儒学文化出现了第二期发展的历史。
宋朝理学出现之后, “微言大义”几乎成为理学家阐释自己思想的基本方式,孔子所留下的并不多的语言成了微言大义的不可穷尽的源泉。其中较有影响的理学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其中诠释《论语》的代表性著作就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代经学继承宋儒传统。明代经学衰微,惟有官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行世。明清之际经学复兴,有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较为著名。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炮舰、鸦片烟枪和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涌人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学思想受到重大的冲击与挑战。理学虽然仍是官方的意识形态,但是随着道德的堕落和官场的日益腐败,久处官场的理学家们变得越来越虚伪,理学仅仅是他们走入仕途的敲门砖,仅仅是他们腐败本质的遮羞布。因此,理学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此时,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打起了西方宗教文化的旗号,不仅儒家文化,连整个中国文化都面临着灭顶之灾。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曾国藩这样的有识之士,承担了中国文化传承的重任。
从一开始,曾国藩就没有被空谈性理的理学所约束。他在京期间,他也跟从唐鉴和倭仁钻研理学,坚持克己静坐,但是他更注重务实精神。他虽然很推崇唐鉴的学问,推崇倭仁的操守,但是他并非就盲从他们,而是用辩证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理学家的内省本来来自佛教禅宗的观心,要求自己心中的意念没有一点污染, “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至高无上的道德约束本来对于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整天在家静坐,不关心世事,这就违背了儒家入世的根本宗旨,与佛教只求自度而不求度人的小乘佛教相似,其*高境界只能成就阿罗汉的果位。孟子说,要养浩然正气,这种浩然正气是在心怀天下的境界中形成的。面对封建社会末期的衰颓、堕落,士林风气的败坏,道德的沉沦,如果一个人仍旧躲在自己的象牙塔内搞静坐,不去关心世事,又怎么能够实现儒家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深刻地认识到理学的偏颇,于是开始改造理学而创立他的新儒学。曾国藩向唐鉴问学时,唐鉴曾告诉他为学只有义理、考核、文章三门,经济之学包括在义理之中。这说明唐鉴虽然以程朱理学为宗,但不排斥经济之学,已有理学经世倾向。但曾国藩并不满足于此,他在调和汉宋之争的基础上,超越他的理学师友,把“经济之学”从义理中独立划分出来,把它摆到更重要的地位。他提出: “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义理之学,即宋史所谓道学也,在孔门为德行之科;词章之学.在孔门为言语之科;经济之争,在孔门为政事之科;考据之学,即今世所谓汉学也,在孔门为文学之科。此四者缺一不可。”以往程朱理学详论义理性命,而略于经世致用。曾国藩则在继承传统儒学的根本精神的同时,消除程朱理学的偏颇,提出要单独创立“经济之学”,把它划为孔门学说中“四者阙一不可”的独立门类。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传记 政治人物 中国政治人物 中国古代政治人物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