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纪-学术思想的启门与文化制度的创设
孔子纪-学术思想的启门与文化制度的创设作者:刘方炜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63390106 定价:46.0 出版时间:2009-09-0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孔子纪-学术思想的启门与文化制度的创设 本书特色
《孔子纪(学术思想的启门与文化制度的创设)》:感时阅世步太史公之后尘,披史揽文还孔夫子之真身。孔子,中国**知识人,千古无人堪与比伦:集其生前数千年文化积累之大成,为中国学术思想启门;开其身后数千年文化制度之创设,建立中国文化理想之道统。 斯书行文流畅,深入浅出,既有学术思想之辨析,又有人物形象之塑造,还原经典文献所记载的其时其境,体味其人其事的温度与气氛,在深厚复杂的历史文化层面上,再现了真实、鲜活而充满人情、人心的孔子形象。 作者对孔子研究及上古史作出了一系列新发见与新论证——孔子系野合而生乃是出自上古时代之“高裸”制度;根据“周礼”关于“男子二十而冠”以及“冠礼”之后才能举行“昏礼”的规定,论证孔子的生年应为公元前552年,而不是现在官方认定的公元前551年;论证孔子造就中国的“士”阶层,开创了以布衣之身积极入世、担当天下的知识人精神;论证孔子所开创的孔门所特有的认过改过之学……我们在与孔子亲近的同时,能够获得历史与思想的崭新体验。
孔子纪-学术思想的启门与文化制度的创设 目录
绪论启门者**章 孔子之前的“天下”第二章 孔子的先祖第三章 孔子的诞生第四章 童年与少年第五章 弱冠孔子第六章 三十而立第七章 快乐的孔子第八章 孔子与老子第九章 去鲁适齐第十章 处于“不惑”与“知天命”之间第十一章 孔子之于《诗》第十二章 孔子之于《乐》第十三章 孔子之于《礼》第十四章 孔子之于《书》第十五章 孔子相鲁第十六章 周游列国(上)第十七章 周游列国(下)第十八章 孔子之于《易》第十九章 晚年在鲁第二十章 孔子之于《春秋》第二十一章 孔子之死第二十二章 孔子身后结语 创设者附录一 孔子年谱附录二 孔子的天命与儒者的宿命跋孔子纪-学术思想的启门与文化制度的创设 节选
《孔子纪(学术思想的启门与文化制度的创设)》从历史元典出发,结合近年来的出土文献研究,对孔子的家世、生平进行了新的考订,在很多关键点上找出了以往的孔子研究和思想史研究未发现的证据,作出了合乎历史文化逻辑的全新推论。《孔子纪(学术思想的启门与文化制度的创设)》的重要学术思想贡献在于深入辨析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在元典中找到并论证了前人未曾发现的孔子删述、整理“六经”的一系列历史证据,并对《尚书》《春秋》《易经》在两千多年的传承过程中被遮蔽的文化和思想内涵进行了新的探讨和论述——《尚书》中所蕴含的一种完美的政治伦理结构:“天一天子一民”三者之间的循环监督制约关系;孔子作《春秋》的两条证据链:“祝史正辞”与“诸侯之策”的历史背景与相应的制度沿革,厘清了孔子作《春秋》的礼乐冲动和史料来源;《周易》是人类文明史上迄今未能得到充分认知的神秘而又完美的形式逻辑系统,孔门传《易》所带来的礼乐之“定”与易学之“变”之间的紧张互动关系。
孔子纪-学术思想的启门与文化制度的创设 相关资料
第一章 孔子之前的“天下”在孔子之前,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经过几千年、乃至上万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冲突与融合,先民们已经形成了以“华夏”为共同归属概念的大的族群。在地理概念上,华夏族群居住的这块辽阔的土地被称之为“天下”。对于人类文明来说,那是一个朦胧的历史时期,因其朦胧,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搭乘时光飞船回溯到那个年代,也许会发觉那时的中国比之今天更加可爱也更加有趣一些。研究历史气候变迁的学者们为我们大致勾勒出了那个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先民们的生存环境一一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中国处在“仰韶暖期”,与当时全球性的“大西洋气候期”相对应。黄河流域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大约3℃。那时的夏天冬天温差小,雨水充沛,草木茂盛,和现在长江流域的亚热带气候相当。而当时长江流域气候则与现在珠江流域气候相当,为热带雨林所覆盖。考古学家罗振玉在《五十日梦痕录》中记载了他于1916年春天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搜求殷墟甲骨的时候,收集到了象匕、象蹄、象牙、象齿等殷代先人遗物。古生物学家杨钟键在出版于1936年《中国古生物学志》中也提到,在河南安阳殷墟(约前1400-前1100)遗址中发现了象、貘、水牛等属于热带动物的遗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不少关于象的记载。在当代的气候条件下,亚洲象只能生活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巾,而野生貘的生存环境则局限在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的沼泽和森林中。这些只能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的古动物遗骸出现在中原地带的殷墟,有力地证明了当时黄河流域气候的温暖和潮湿程度超出今天我们的想象。所以,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我国上古时期流传着“十日并出,羿射九日”的神话。《诗经》里不断出现歌颂黄河流域各诸侯国的水稻和桑田诗句,稻子需要种在水田里,虽然今天黄河流域没多少水田,主要的农作物是麦子和玉米这些旱地作物,但西周乃至更早的年代情况则不然,《诗经·豳风·七月》里唱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唐风·鸨羽》则控诉道:“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看来,当时黄河流域的确与今天大不相同,完全是一派江南水乡的风光。至于当时的长江流域,因为实在太热,所以史籍上有“岛夷卉服”的记载(岛夷即当时的扬州人,也被称为“越人”),当时的越人热得只好整天光着膀子,“断发文身”,用长满树叶的树枝做成“衣服”遮住羞处,其气候环境和今天的南洋诸岛很有一比。比气候的温暖更加有趣的是,那时候我们的原始汉语还在形成的
传记 历史人物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