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声音:民国名人的遗嘱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最后的声音:民国名人的遗嘱

最后的声音:民国名人的遗嘱

作者:曾辉编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802145061

定价:26.0

出版时间:2009-01-01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1901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李鸿章站在20世纪的门槛前,落寞地徘徊着。他想走进去看一眼里面的景致,而时间的大门已向他紧闭。他已经老了。19世纪的中国给了他呼风唤雨、至高至尊的权力与地位,但20世纪的中国却不再眷顾他了。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位大臣像他一样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着如此重要的位置。作为晚清时期的军政重臣,他曾影响了近代中国整整四十年。翻开一部中国近代史,他的身影屡屡出现。他的一举一动牵动着这个苦难深重的国家的命运和屈辱。同时,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没有哪一位大臣在死后招致到如此猛烈的连续抨击。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的一生已不是他自己的一生,而成为晚清政府凋谢衰败的缩影。
  1.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举行新政,力国自强。”
  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是晚清士大夫对帝国主义侵略和世界现代化浪潮冲击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李鸿章充当了洋务运动的弄潮儿。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处在数千年从未有过的变化格局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强敌,而大清帝国却岌岌可危、垂死地挣扎着。因而他主张识时务的人一定要清楚时局之变。为此,他提出必须向西方学习,举办洋务新政,以求“自强”、“自立”。李鸿章开展的洋务运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功绩。
  (1)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海军。从19世纪60年代起,李鸿章以“自强”为口号,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办大型兵工厂。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这些军事工业都是官办的,采用封建官僚制度进行经营管理,制造出来的枪炮弹药直接配给军队使用。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李鸿章开始筹办海军,在1888年终于建成了北洋舰队。北洋舰队的大多数船舰都购自德国,“定远”、“镇远”两艘巨型铁甲舰的排水量达7335吨,3000吨级以下的小舰有20余艘,总排水量超过了当时的日本,居亚洲**。
  (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李鸿章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大的民用企业,甚至垄断了东南沿海的民间航运。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科学人才,后改为江南制造局的附属机构。同时,他还向西方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了中国近代**批科技人才。
  经历了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屈辱后,李鸿章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新政和自强的重要性,以至于临死都不忘向慈禧太后建议“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2.李鸿章的和戎外交
  “和约幸得竣事,俄约仍无定期。”
  中国向来以天下大同为基本理念,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李鸿章之前的大清帝国并不存在外交的概念,所有的外事统统归于“洋务”。洋务运动的首领李鸿章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独当一面“外交家”。在洋人眼里,矜持、自信、傲慢的李中堂号称是“东方的俾斯麦”;在国人眼里,李鸿章则是丧权辱国的卖国贼。
  由于当时中国在政治体制、科学技术、军事力量等方面与西方列强力量悬殊,李鸿章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以和为贵的方针。早在1874年,李鸿章就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以争取国际和平环境,增强国家实力,提高清朝在国际上的地位。但*终的结果是“和戎”不成,“变法”失败。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等,大大加深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进程。《马关条约》签订后,民间流传出一副名联:“杨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李二即指李鸿章,足见他背负的骂名之沉重。
  对外和戎是李鸿章外交政策的基调,但他生性孤傲,对洋人的态度并非卑躬屈膝,而是倨性十足。有一次,李鸿章在德国拜访“铁血宰相”俾斯麦,刚刚见面时,两人都互相恭维客气了一番,过一会儿,俾斯麦就开玩笑地问李鸿章是否有“东方俾斯麦”之称,言下之意是李鸿章应比自己低一档次。不料李鸿章当即脱口而出:“噫!我只听说过有位‘西方李鸿章’,可是阁下吗?”
  也许,从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的残酷无情中可看出他复杂性格的一些端倪。攻打捻军的时候,淮军击退捻军援军十万余人,并斩首两万余人。攻入太平军占据的常州城之后,他命令部下凌迟处死被俘虏的太平军“护王”陈坤书,同时放纵官兵屠城,以致杀得满城死尸,五十多天后仍没有人来收殓,结果导致了“耕者万分无一”的凄凉景象。攻克昆山之后,太平军被杀的官兵在3万人以上,以致积尸数尺,河水断流。
  就是这样一个生性残忍、为人狡猾的人,在每一次国家面临危机时都不得不出来收拾残局,国家主权经他之手步步沦丧。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第二年,李鸿章又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他一生中签的*后一个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亿8千万两,还附加了很多苛刻条款。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一病不起,于1901年11月7日去世。死时,双目不瞑,似乎有满脸的余恨和无法言说的苦衷。
  李鸿章是19世纪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显要人物,他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由开始走下坡路,直到灭亡的全过程。李鸿章这篇给慈禧太后的奏折首先陈述了自己近年来身体所遭受的困顿,继而想到时局艰危,国家难以复兴,忧心忡忡,并为慈禧太后提出了大清朝日后发展的一些国策建议。可以看出,李鸿章是一心一意效忠于皇太后和大清帝国的。“服官四十余年,未尝因病请假”,不论此话是否属实,但李鸿章为官勤勉的作风可以肯定的。李鸿章深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颇富创新精神,一生竟开创了16个中国**:**支完全由洋枪装备的部队;**支独立的洋炮部队;**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次设立工兵制度;**个译书机构;**次仿制后膛枪;**次官费派留学生;**家轮船航运企业;**条自建铁路;**个把电报引入中国,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驿递制度;**所陆军军官学校;**支近代远洋海军;**部海军军制;**面中国国旗;**家机器棉纺织厂;**个海军基地。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传记 其他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郭沫若家事     下一篇:高宗武隐居华盛顿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