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声音:民国名人的遗嘱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最后的声音:民国名人的遗嘱

最后的声音:民国名人的遗嘱

作者:曾辉编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802145061

定价:26.0

出版时间:2009-01-01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李鸿章曾经概括自己的一生是“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可是,甲午战争的惨败几乎断送了他苦心经营十余年的北洋舰队,同时也使他从权力的顶峰坠落。他长期赋闲在北京贤良寺,*后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只是“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里,不能挽大厦于将倾”。李鸿章的悲剧不在于他的个人能力,而在于他虽位居高职,却处处进退两难。
  [名家评点]
  “维新之同志。”——康有为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水浅而舟大。”——毛泽东
  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这个地球上*古老、人口*多的国家的人们提供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美国媒体
  二、1909年——中兴名臣张之洞
  [遗嘱披露]
  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者,不过十之四五,所幸心术则大中至正。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勿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遗嘱透视]
  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直隶南皮(今河北宁晋)人。1863年(同治二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为任封疆大吏之始。以后政治态度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补授两广总督。中法战争爆发后,力主抗法。1889年8月,调任湖广总督。1909年10月4日病逝,享年73岁,谥号文襄。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并称为晚清重臣,是洋务运动的首领之一,更是晚清推行新政的主角。他曾作为主帅,领导中法战争,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他曾任湖广总督,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兴城市,建立了湖北近代工业体系,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晚年则获任宰辅,位极人臣,在晚清政治史上居于中心位置。毛泽东曾说有四个近代人物不应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不能忘记卢作孚,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1.聪颖过人。文才超群
  “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者,不过十之四五,所幸心术则大中至正。”张之洞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教育,在晚清三重臣中“学历”*高,成名*早,少年时便有“神童”之誉。他13岁就考中秀才,名列**,15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他官运亨通,同时学问造诣也很高,套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位学者式的官员。他写的《劝学篇》风行一时,《书目答问》被称为国学入门书,被胡适、鲁迅等人极力推荐。当时有人评论张之洞“以卓识干才,闻于天下”。
  的确,张之洞文才超群。据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有个洋人写了副对联来嘲笑清政府腐败无能、不堪一击。上联说:“琴瑟琵琶,八大王单戈对战”。其中,八大王暗指入侵的八国联军,“战”的繁体字左半部分是“单”,右半部分是“戈”,单戈对战,实际上是蔑视中国毫无还手之力。张之洞看到上联后非常愤怒,立刻对出下联反击:“魑魅魍魉,四小鬼合手擒拿”。用四小鬼讽刺外国侵略者,“拿”字拆开即为“合手”,对仗工整,堪称一绝。
  2.为官机巧。勤笃务实
  “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张之洞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晚清重大事件都涉及到他。他身处于官场的惊涛骇浪中,却平步青云,屡屡受到清政府的重用和赏识。纵观张之洞的居官经历,可谓俯仰有度,屈伸有方。
  ……

最后的声音:民国名人的遗嘱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传记 其他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郭沫若家事     下一篇:高宗武隐居华盛顿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