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跨文化研究的艺术美学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艺术美学作者:李庆本 开 本:其他 书号ISBN:9787542665164 定价:88.0 出版时间:2019-01-01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艺术美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多篇论文汇集之作,围绕艺术美学,以跨文化的研究方式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将此提高到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指导下,对中外艺术美学研究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是中国美学三十多年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艺术美学 目录
何为跨文化艺术美学(代序)茅盾美学思想刍议
美学和辩证逻辑
建构主义美学观:皮亚杰启示录
孟子“性善论”与基督教“原罪说”
寻找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点
王国维对德国浪漫派美学的引进
晚明美学思潮与审美主体性的建构
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型
谈黑格尔的艺术类型学
汉语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问题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文学理论
比较美学的影响研究与跨文化研究
国外生态美学的理论与方法
审美教育的现代性与跨文化性
中西艺术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
从生态美学看实践美学
周易与生态美学
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
欣赏自然的三种模式:艺术、环境与生态
禅宗、身体美学与王维的诗及其翻译
中国微电影与微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生产
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强制阐释与跨文化阐释
鸟巢《图兰朵》:从文艺作品到文化产品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艺术美学 节选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艺术美学》: 建构主义理论是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但这是由于主客体之间的完全没有分化,而不是由于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从一开始就既不存在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也不存在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中介物,那么关于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中介物的建构问题。” 皮亚杰不同意行为主义理论把主客体关系看成是刺激一反应(S-R)的观点。他认为这种主客体之间的消极被动的关系并不符合主客体的真实关系,他说:“一个刺激要引起某一特定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须有反应刺激的能力。”因此,他认为真实的关系应该是刺激一反应(S*R)的关系,这是一种双向反馈式的反应。个体(主体)如何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呢?这是由于个体心理中存在一种“格局”,从而能够“同化”这个刺激。所谓“格局”是指一种动态的可变结构;个体把外界的刺激涌动地纳入原有的格局之中,就像人体的消化系统把营养物吸收一样,这就是“同化”。同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活动”(Action),皮亚杰称之为“实物性动作”;另一种是“运演”(Operation),皮亚杰称之为“精神性动作”。Action在英文中就有“实践”的意思,在用法上,皮亚杰所说的“活动”和马克思的“实践”的范畴内涵方面没有根本性的区别,都是指主体改造客体的一种具体行为,尽管两者在范畴外延方面有大小之分。皮亚杰所说的“运演”则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关于活动和运演,皮亚杰还分别称为外化建构和内化建构。在皮亚杰看来,内化建构和外化建构是相反相成、平行发展的关系,内化建构为外化建构提供了“格局”,因而制约着外化建构的发展,外化建构丰富并改变实际行为本身,反过来又导致旧格局的更新,因而影响内化建构的发展。内化建构导致思维形式的进展,而外化建构导致思维内容的演化。 以上我们对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的介绍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用这种科学的理论重新分析评价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关于美的本质问题流行的四种不同理论,可使我们获得一种崭新的认识。吕荧和高尔太的主观论从主观精神领域来研究美的本质,这就是皮亚杰所批判的那种承认有一种先天主体存在的先验主义观点,高尔太把人之心灵看成是美的根源,把美归于主体心灵的创造,而且这种心灵是先验地预先就存在的,这是违背科学的。另外,主观论只看到主体在内化建构中的精神性动作,而看不到外化建构中的物质性动作,也看不到外化建构对内化建构的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他们只看到主体同化客体,但看不到客体调节主体,只看到主体单向作用,而看不到主客体之间的同步相互作用,这显然是片面的。蔡仪先生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把美的本质归为一种客观自然属性,只承认一种先天的审美客体的存在,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根本不存在先天的客体(或主体),主体和客体都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产物,离开了主体,无所谓客体,离开了客体,也谈不上主体。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不同于本体论意义上的精神和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客体却要受到人们的主体意志的制约。物质属于客观世界,客体则属于对象世界。“客观自然属性论”未能看到这一点,把“物”或“物的形态”与“物的美”或“物的形态的美”完全等同起来,把物质世界与对象世界完全混同,这是不正确的。其实,“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与“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存在”,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却根本不同。另外,客观自然属性论根本看不到主客体之间的同步相互作用,把传统认识论的刺激一反应(S-R)的公式运用到美学研究领域,只看到客体调节主体的一面,而看不到主体格局同化客体的一面,犯了片面化的错误。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论认为:“美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美既离不开物(对象或客体),也离不开心(创造和欣赏的主体)。”“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但这种主客观统一论并不就是主客观同步相互决定论,因为朱光潜所说的客观,只不过是主观消融了“物乙”,而不是真正作为客体的“物甲”,这种“物乙”只不过是物化的主观,或者说主观的物化…… ……
文化 文化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