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

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

作者:王东杰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20705806

定价:59.0

出版时间:2018-11-01

出版社:


多数读书人认为,道教一直追随佛教,规摹仿效,毫无创造力。李养正说自己“往年所读有关道教历史方面的论著,学者们每谓道教之产生,乃因受佛教传入中土之刺激与启发,或径谓为模仿佛教而创立”。 顾颉刚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比较温和,以为“道教之所以成,一半在谶纬,一半在佛教”,并不全归于佛教之影响,但也指出:“假使无佛教输入,中国之道教决不会如此完备。” 这“影响”不仅是义理上的,连神灵系统和技术都不时被人发现“仿佛道而作”的痕迹。 且这也不仅是中国人的看法,而是国际学术界的共识。吉冈义丰说:“道教的形成,是佛教传入到中国后,受了她影响而促成的。”早期“只顾以模仿追从为重”,直到唐末才有自觉意识。 而按照安娜-塞德尔的说法:“在马伯乐之前,欧洲的学者主要把道教错认为一种适合中国情况的佛教赝品。” 不只是“模仿”,简直就是抄袭了。
胡哲敷认为,道教之所以衰落,就因其内容“多由佛教貌袭而来”,缺乏独立根基,“在思想界不能立足”。虽庙观建筑“极轮奂之美”,但信徒“多系无知愚众,与少数贪生畏死之帝王将相,所以遇着一代帝王宠眷了,它便气焰万丈;加以遏止,便要渐渐衰落”。佛教则既“有深渊的理论”,又有严整的“仪文制度”,自作主人。“帝王尊崇固然可以促进其教化,即帝王摧抑,亦不致损失其教理教义”。两相比照,就可知“道教虽然很普遍,而价值终不能如佛教”的缘故了。
晚清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也认为道教多依外力而存:唐宋时代,“道士所著之经典,概效释教之经卷,亦即法其功用,如所谓祈福也,求寿也,解冤也,禳灾也,超度也,祈雨也;而诵经拜忏之道士,遂亦不娶而直若戴发出家之僧也”,乃至“直甘食佛教之余唾而忘老聃为其教主矣”。艾氏据此断言:“道教之为教,实亦不克自主其规,必赖他教之扶持而始得立也。” 但艾氏对道教并不完全蔑视。他认为,道教失去其教主(老子)“恬淡无为”的本来“宗旨”,而“日趋日下”,皆因模仿佛教所致。

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 作者简介

  王东杰
  河南濮阳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2005,三联书店)、《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201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文化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