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文化遗产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乌海文化遗产

乌海文化遗产

作者:陈永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1040445

定价:180.0

出版时间:2014-08-01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乌海文化遗产 本书特色

  《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乌海文化遗产》以草原地区古代民族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为具体研究对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进行“时”、“空”、“人”三维的全方位考察研究,以期对草原民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制度体系进行客观定位,进而揭示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乌海文化遗产 内容简介

  《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乌海文化遗产》中筛选介绍了乌海市的1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主要包括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部分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部分未定级的重要文物点。对这些文物点的介绍,包括了文物的基本状况、前人工作与研究概况等文字内容,并配有文物本体照片以及出土文物照片等。

乌海文化遗产 目录

前言 陈永志
内蒙古文化遗产概论陈永志
乌海市文化遗产综述武俊生
文化遗产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秦汉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
附录
表一 乌海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表二 乌海市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表三 乌海市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后记

乌海文化遗产 节选

  《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乌海文化遗产》:    二乌海市历史简述 乌海地区历史上属于黄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河套文化”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范围。在距今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到800年前的西夏时期,一直是北方早期原始氏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活跃的重要区域之一。其中在距今4000~800年的时期里,古代游牧民族羌、乌桓、鲜卑、突厥、回鹘(纥)、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先后交替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也遗留下了他们的生活遗迹与遗存。位于乌海市东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海勃湾遗址,地表散布有大量器形为石刀、石斧、石磨盘等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遗存。在丛山岩石与沟畔崖壁上他们留下了大批的艺术珍品——岩画。  桌子山岩画群是乌海地区*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桌子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的东部,主峰海拔高度2149.4米,主体呈南北走向,长约75公里。桌子山山势雄伟,峰峦迭起,巍峨壮观,因其主峰山顶较平坦,远眺貌似桌子状,故得此名。在桌子山脉诸多山沟的悬崖峭壁和沟畔石灰岩磐石上,残存着无数古代岩画的遗迹,称为“桌子山岩画群”。桌子山岩画群总面积有1.6万多平方米,包括召烧沟岩画、雀儿沟岩画、苦菜沟岩画、苏白音沟岩画、小摩尼沟岩画、阿泰沟、摩尔沟岩画等。岩画内容多为太阳神人面像、动物图形、狩猎图、人体图、符号等,每幅岩画单独成画,形态各异,神态各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远古居民的历史、宗教和文化习俗,重现了游牧人的历史面貌,对探索人类文明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桌子山岩画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游牧民族的艺术珍品。这些神奇精美的岩画,磨刻在悬崖峭壁或沟畔磐石上,数量多,分布广,内容丰富,艺术风格古朴。画面多是形态各异、神态各异的人面像和狩猎、舞蹈、动物等图形。尤其独具特色的人面像图形更是堪称中国人面像岩画之精华。2013 年,桌子山岩画群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时,这里为古羌族后裔羌、氐民族的游牧徙居地。商初,东羌的一支渠搜部落生活在今内蒙古西南的沿河地区。殷商时期,在其周边存在着有三十多个方国,其中较为强大的鬼方、土方等部落就杂居在乌海一带,成为商朝在北方的劲敌。《通鉴外纪》中有 “成汤既践天子位,北伐渠搜”,《易经·既济》中也有“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的记载。其中渠搜、鬼方等所反映的都是涉及到乌海地区的历史内容。《诗经·采薇》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獭狁之故。不遑启居,獬狁之故。”正是揭示了西周至战国这一时期,乌海地区为獯鬻、鬼方、大荔、义渠等戎狄杂居地。这些北方草原民族,先后在这里生息繁衍,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  秦始皇吞灭六国统一中原后,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将军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今天乌海的大部分地区归秦朝所有。为了阻止匈奴南下,秦朝征发劳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东部),修筑了绵延万余里的长城。今天乌海市境内桌子山中便分布有一段秦始皇长城。为更有效防御新得的河南地,秦朝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今天乌海市海勃湾区的新地古城遗址内秦汉文化特征明显,应是临河四十四县城之一。  秦末战乱,楚汉相争,匈奴乘机向南扩张,再次占领秦朝略取的地方。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击败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收复“河南地 ”,并且辖境有所扩大,包括今天巴彦淖尔市乌加河以南、鄂尔多斯高原大部分地区,将原有九原郡改为五原郡,又增设朔方郡,郡治在三封县(今巴彦卓尔市磴口县哈腾套海苏木的陶升井,又称麻弥图库庙古城)。朔方郡下设10县,其中的沃野县设置在秦时修筑的新地古城(新地古城遗址)之中。汉代古城遗址位于乌海市北新地乡域梁村的碧野里,有一段长几十米的土墙,据考察这是汉代的古城墙,极有可能是汉武帝沿黄河修建的三十座城池中的一座b]。这里,曾出土过汉代的五铢钱、半两钱以及大量带有纹饰的陶片等,周边有汉代墓葬分布。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南匈奴浑邪王附汉后,乌达地区为武威郡之北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号称“五胡”,南下中原,移居黄河流域。他们彼此争战,或与中原王朝争夺,形成长时间的战乱局面。魏晋时,今乌达地区为西部鲜卑所据,南北朝时为前凉、后凉、北凉所割据。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羯族石勒强盛,尽得黄河流域中、下游广阔地区,建立后赵。今海勃湾、海南区属后赵之朔州朔方郡。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后赵被前秦、前燕取代,黄河以西归前秦,为氐族苻坚所统治。海勃湾地区属前秦朔方郡。后秦皇初二年(395年),羌族姚兴部兴起,夺得前秦西部地区,称为后秦。姚兴在北部广阔地区设朔方郡,辖今海勃湾、海南区。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化

在线阅读

上一篇:锡林郭勒文化遗产     下一篇:赤峰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