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啊哈与旅游利用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啊哈与旅游利用作者:姚小云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64335434 定价:30.0 出版时间:2015-01-01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啊哈与旅游利用 内容简介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主要服务于通识素质课或地方特色课程建设,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熟悉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础上,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础知识。因此,教材用了较多篇幅介绍武陵山片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啊哈与旅游利用 目录
**章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第三节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第二章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
**节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节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节 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节 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节 曲艺与传统体育、游艺、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章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
**节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节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节 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节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章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节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
**节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第三节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
第五章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旅游化生存与价值评价
**节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
第二节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
第三节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价值与评价
第六章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
**节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理论基础
第二节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原则
第三节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模式
第四节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1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录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附录4 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附录5 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
后记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啊哈与旅游利用 节选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吉首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 (二)侗族傩戏“咚咚推”流行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而得名。“咚咚推”起源难以查考,天井寨*早的居民为龙姓侗族人,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从本省靖州迁来。 “咚咚推”的表演在舞蹈中进行,演员的双脚一直是合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不停地跳动。老艺人介绍,这种踩三角形的舞蹈,是根据牛的身体而来,牛的头和两只前脚是一个三角形,牛的尾巴和两只后脚又是一个三角形。是侗族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咚咚推”。侗族人祭祀时必演“咚咚推”,每逢天灾或瘟疫时,也要演唱“咚咚推”。“咚咚推”有简单情节的舞蹈,一部分是具有戏剧雏形的傩戏。所有的演唱全部用侗语。 它的剧目有反映本民族生活的《跳土地》《癞子偷牛》《老汉推车》等,也有《关公捉貂蝉》《古城会》等以关公为主角的三国戏。“咚咚推”的音乐多由当地山歌、民歌发展而成,常用的曲调有[溜溜腔][石垠腔][吟诵腔][垒歌]等。“咚咚推”演唱时所有角色全戴面具。常用的面具称为“交目”,共有36个。 1949年,“咚咚推”所有的面具失散。此后,演唱时或以临时做的纸面具,或以涂面化妆代替。1992年,当地群众重做面具,恢复了“咚咚推”的本来面目。 (三)梅山傩戏 梅山傩戏是湖南省冷水江市民间举行祈福、求子、驱邪等傩事活动时扮演的娱神和自娱戏剧,现存《搬开山》《扎六娘》《搬架桥》等10余个剧目,没有规范的演出脚本,主要角色由傩艺师扮演,根据剧情需要临场邀请观众参与演出。唱腔为民间小调,现存表演傩面有开山、郎君、判官、土地公、土地婆、歪嘴和尚等9种(类),道具除傩艺师自带各种法器根据剧情需要变换外,傩事事主家的各种生产生活器具及观众都能成为傩戏表演的道具。伴奏用锣、鼓、牛角号等简单的傩事乐器,供奉的神祗有东山圣公、南山小妹(亦称南山圣母)、韩王、梅山神等。 (四)鹤峰傩戏 湖北鹤峰傩坛自开启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从祭民族神开始,主要是以戏娱人、娱神,使原始宗教祭祀仪式通过歌、舞、戏去完成。 程式化的传统表演、一唱众和为主的歌唱形式,锣鼓伴奏过渡、乐队坐于舞台正中、演员角色随时与乐队对话的艺术形式,保留着表演艺术由祭祀、歌舞、说唱向戏曲演变过渡的原始风貌。舞蹈有单人、双人、三人及多人等表演形式,戏剧人物中的开山王、白旗仙娘、土地公土地婆、法师等特定人物的表演均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当地的生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土地神的风趣幽默,白旗仙的潇洒飘逸,开山王的粗犷豪放,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土地公公与土地婆婆的调侃,金童与玉女所打的花鼓儿,孟姜女在傩愿戏中的独特地位等等,无一不是当地风俗民情的显现。 一堂傩愿戏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许愿、显愿、还愿。鹤峰傩愿戏有一套完整的祭仪,称“二十四戏”,亦称二十四堂法事,一套简约的祭仪也要八出,称为“正八出”。傩愿戏在人物塑造上借助面具来烘托,即木雕面具和兽皮面具。鹤峰的兽皮傩面,是古时巴人长期狩猎经济的产物。脸谱造型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根据不同的人物选用不同的兽皮。在祭仪之间,一般在“邀罡”之后开始插演“正戏”,正戏多为大型剧目,内容自成一套,与傩仪联系紧密,内容为天、地、水、阳“四大团圆”戏。 鹤峰傩愿戏音乐用锣鼓间奏,称打锣板。打锣板分为法师腔、祭戏腔、正戏腔三个部分。其剧目丰富,唱词多为七字韵文,语言质朴率真,接近群众口语,好听易懂。 ……
文化 文化评述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