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符号与结构-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
文化的符号与结构-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作者:张卫东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19219017 定价:36.0 出版时间:2016-10-01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文化的符号与结构-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 内容简介
《文化的符号与结构: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以文本符号理论为研究核心,运用分析综合法与演绎法,致力于探索文化研究视域下的巴尔特文本理论的内核和指导意义,并进一步探究其理论缺陷和解决办法,为文化批评提供更广阔的理论背景和方法论基础。重点探讨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文化批评视域下的语言、符号、文本的辩证关系。 (2)文化中的神话文本及其破译与读解。 (3)文化中的叙事及其结构。 (4)文化文本的阐释空间和特性。 (5)文化批评中的“科学性”问题及文本的分类问题。 绪论之后《文化的符号与结构: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分为五章。通过历时比较法,梳理巴尔特的文化文本理论。第1章主要重新界定和阐释了文化批评中的文本的概念,论证了:文本的核心要素为符号;符号按照规则组合成文本;符号携带文化信息,具有文化性。关于符号、文本及两者之间辩证关系,巴尔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体现:首先,他阐明了符号的语言学属性,并尝试建立一种研究符号意指系统的科学——它高于狭义语言学但从属于广义语言学;其次,他在索绪尔语言学系统的基础上建构一种符号学系统,提出符号的四组关系: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组合段与系统以及直指与涵指。符号学是语言学的解体;再次,文本是由语言通过横组合与纵聚合组成的符号系统。而语言是文本的载体,文本描述文学意义的生成。逆向推论得出,文学(文化)研究必须以文本本身为研究对象,从而研究文本的“语言结构”,即符号系统。这就为建构结构主义符号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化的符号与结构-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 目录
绪论**章 文化研究视域下的文本
**节 文本的重新界定
第二节 文本的核心要素:符号
第三节 文化中的符号与符号的文化性
第二章 文化中的神话及其读解与破译
**节 文化中的“神话”:一种带有意识形态的符号系统
第二节 “神话”文本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 对当代中国一则神话的批判
第四节 文学的神话:自然化地传递意指
第三章 文化中的叙事及其结构
**节 叙事文本的“语言(langue)”
第二节 功能层
第三节 行动层及行动序列
第四节 叙事及叙事系统
第四章 文化中的后结构主义文本阐释
**节 后结构主义:结构的一种变形
第二节 阅读符码与文本阐释
第三节 文化文本的功能符码:以莫言小说《放鸭》为例
第四节 文化文本的特性:互涉性、多义性、生成性和开放性
第五节 与巴赫金“对话”
第五章 方法论的反思
**节 文学的科学性问题
第二节 新文化批评:一种新方法的历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罗兰·巴尔特生平
后记
文化的符号与结构-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 节选
《文化的符号与结构: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 结构主义源于索绪尔语言学的二元区分,这些若干二元概念形成了一种寻找语言意义的结构模式。但是,在德里达看来,结构主义语言学是西方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s-centralism)的支脉,必须加以消解。表面上看,后结构主义似乎是与结构主义相对峙的,但事实上后结构主义(或日解构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存在一种承袭关系。它只是结构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的一个变异,或者说是结构的一种变形。为了弄清楚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渊源与差异,我们必须先描述从结构到解构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项运动过程: **,从中心到边缘。结构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构一个追踪深层意义的结构模式,无论是普罗普、雅各布森,还是列维一斯特劳斯等无不如此。巴尔特早期结构主义致力于意义的生成机制,正如他所概括的那样,“早期的叙事学家就希望从全部故事中找出单一的共通结构:他们挖空心思地想从各个故事中抽离出一个共同的模型,然后导人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叙事结构,再把这个大叙事结构当作生成框架”。在此,这种二元中心论的具体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些结构成分,并从这些成分中找出对立的、联系的、排列的转换关系,认识对象的复合结构的一种分析模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话语权威中心。如果说1968年的“五月风暴”是学生们为了冲破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这个逻各斯中心的话,那么结构主义的失落则是必然的。以巴尔特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拒绝打破结构的稳定秩序,被学生们讥讽为“结构不上街”,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却成为时代的需要。“解构”这个时髦的词意味着对“中心”的怀疑和反叛。1966年德里达在霍普金斯大学所宣读的论文《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标志着解构主义的开端。按照德里达的观点,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神学中心论,原因是索绪尔局限于能指而忽略了整体,这种做法和神学中心主义的专断并无二致。后结构主义*重大的要义就在于否定中心,走向边缘。 第二,从整体到分散。结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系统结构,强调整体性。格雷马斯在《故事的结构分析》中,把神话归结为三大要素,其目的是为此类文本构建一个规范化的符号系统,以突出文本的整体性。而解构主义的目的就是把这个整体结构给摧毁,颠覆其严密的等级关系。正如德里达自己所说,“要解构二元对立,首先就要在特定的情况下将这种等级关系进行颠覆”①。这样一来,词语的意义不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多个文本的语义网中被确定,并在区分和延宕中出现新的意义。从结构到后结构,其中一项运动就是从系统的整体变成分散的意义碎片。 第三,从意义到虚无。追寻文本的意义是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共同之处,不同的是,结构主义旨在建立含具意义的结构以揭示文本的深层意义,而解构主义则旨在发现意义的存在并通过破坏恒定的、中心的意义从而使意义变得虚无。国内学者胡经之、王岳川曾指出:“德里达用‘意义链(meaningchain)’来取代‘结构’,在他看来,意义链是敞开式的(openended)、非目的性的,它排除了以为在系统中有一个具有统治作用的整体想法。又由于它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所以它本身就不会降到整体或对象的地位上去。”后结构主义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游离的、敞开的,因此,从结构到后结构的另一项运动就是从意义到虚无。 ……
文化 文化评述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