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鉴赏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民俗文化鉴赏

民俗文化鉴赏

作者:SD敢达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12660618

定价:80.0

出版时间:2018-03-01

出版社:团结

民俗文化鉴赏 本书特色

本书强调从生命体验的角度进入民俗文化世界,以欣赏、挖掘、品味为基本诉求,以读者可能的实际参与——发现、理解、鉴赏家乡民俗为基本形式,实现对民俗文化现象的解读、理解,认识民俗文化主体的丰富生命及民俗文化本身的生命特征,借以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从而加深理解中国文化的境界。

民俗文化鉴赏 目录

目 录: 绪论 人啊!认识你自己 001 一、“睢,这个人” 002 二、你是谁?我是谁? 005 (一)渔樵耕读 005 (二)士农工商 006 (三)九老十八匠 007 (四)三百六十行 008 (五)五服、九族 009 三、人的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 011 四、人人都是文化人 014 (一)“渔樵耕读”的文化意义 015 (二)“士农工商”的文化内涵 016 (三)“九老十八匠”的文化精神 016 (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故事的民俗意义 018 (五)“五服、九族”的文化精义 019 **章 民俗文化:老百姓的心灵天空 022 一、民俗的鉴赏与分享 023 (一)作为文献的民俗事象 024 (二)发现日常生活的桥梁 025 (三)提升生命境界的途径 030 (四)充当文化主人的责任 037 二、民俗与文化的含义 042 (一)“民俗”的含义 042 (二)文化的含义 052 (三)民俗文化的含义 062 (四)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070 三、文明与野蛮的争论 071 (一)“民俗”究竟是何种层次的文化? 071 (二)担责重建德国民族精神的德国民俗学 074 (三)民俗学在中国兴起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076 四、官与民沟通的桥梁 078 (一)民俗文化“起于垒土”的基础作用 078 (二)“国家元气,全在风俗”的关键地位 080 (三)“为政之要,辨风正俗*其上”的固本价值 082 (四)“范希文两字关情”的和谐诉求 085 第二章 民俗的特征:生命形式与文化活性 090 一、民俗与百姓的生命样态 091 (一)民俗文化的范围 091 (二)天地之大德曰生 096 (三)生命在民俗中延伸 101 (四)由民俗规定的思维方式 105 二、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活性 107 (一)民俗文化有着生命活性 108 (二)民俗为着“安身”与“安心” 111 (三)民俗通过教育民众获得生命内涵 114 三、环境与多元文化空间 118 (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自然地理空间 119 (二)“改正朔、异服色、移风易俗”的历史地理空间 123 (三)“一去二三里,各有一乡风”的文化地理空间 126 第三章 民俗的类型:生存基础与生成诉求 132 一、民俗主体与文化主人 132 (一)在生产生活中形成民俗 134 (二)在人文化成中享受民俗 137 (三)大家都是文化人 140 (四)乡村文化精英 144 二、生存需要的民俗投影 153 (一)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与发展 153 (二)民俗文化反映着生存需要 160 (三)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 163 三、民俗的文化境界诉求 167 (一)俗亦载道 168 (二)俗亦传神 177 (三)俗亦立志 182 (四)俗亦寄情 207 第四章 民俗的内容:知识民俗与技能传承 212 一、地方性基础知识概述 213 (一)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 213 (二)民俗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体系 217 (三)民俗地方性知识的文化价值 221 二、民俗中的地方性知识 224 (一)科技知识 224 (二)生活知识 229 (三)生产知识 235 三、民俗传承的媒介意义 241 (一)民俗文化的符号互动 241 (二)民俗文化的媒介特性 247 (三)民俗传承的多样媒介 252 (四)民俗文化的地方特性 257 四、社会变迁的民俗机制 264 (一)文而能化 264 (二)变教化俗 267 (三)因俗而治 275 第五章 民俗的发展:民俗创新与民俗转型 279 一、民俗的有形与无形 280 (一)有型与无型的划分 280 (二)关注自然之无形 285 (三)关注无形之精神 289 (四)关注无形之表现 297 二、总把新桃换旧符 300 (一)部分“民俗”成为历史 300 (二)部分“民俗”精神发生了转型 302 (三)部分新“民俗”不断产生 305 三、试唱新翻杨柳枝 310 (一)“民俗”成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310 (二)敢于和善于迎接新的“民俗” 315 (三)中国民俗的世界化与世界民俗的中国化 326 第六章 民俗的品味:诗史思与民俗文化审视 330 一、诗性智慧:诗话民俗——中秋月 330 (一)中秋之名 331 (二)中秋之初 332 (三)中秋之俗 334 (四)民族之花 348 (五)中秋之诗 349 二、史的深刻:史化民俗——端午情 351 (一)端午节之名 352 (二)端午节之由 353 (三)历史情怀 359 (四)民族之花 362 (五)内美屈原橘树品格 363 三、思的洞察:哲理民俗——子贡观腊 367 (一)腊祭为上古年节 369 (二)腊祭古在十月 370 (三)腊祭为古虎祭 370 (四)民族之花 371 后 记 372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化 民俗文化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