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况味(老照片典藏版)
人生况味(老照片典藏版)作者:冯克力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807137016 定价:39.0 出版时间:2008-07-01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
这张照片上是我的二祖父德裕。二祖父同治八年(1869)生于北京,历任清朝官职。光绪十四年(1888)封二等辅国将军。二十三年(1897)授护军参领。1904~1905年,授任中俄边境巡阅使,力促俄军退出边境。宣统二年(1910)奉旨授盛京副都统兼署金州副都统。兼充任福陵(努尔哈赤墓)、昭陵(皇太极墓)守护大臣。清末民初又受命接替墨麒任兴京副都统兼永陵守护大臣。家属跟着移居永陵镇。
德裕来到东北山间小镇,忠心守护祖宗**陵,尽心尽力做些对得起祖先,有利于当地人民的事情。每逢夏季由随从人员说评书,老百姓很欢迎。春秋佳日晚间,还出资从盛京请来演员,给大家演皮影戏。德裕往往坐上小马扎与人们闲聊。之后打发人为困难人家送钱物。每逢正月十五临近,放开衙门大院,进秧歌队,唱小戏,老百姓进入院内卖果儿,然后以果匣子装满元宵赠秧歌队。永陵在永陵镇西北两公里。大树遮天蔽日。当地士绅意欲伐林卖钱,他们选出代表向德裕游说。德裕正色回答:此林建陵时即栽种,迄今三百多年,历代保存完好。现在我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十二代孙,跑这来私卖祖业,贪赃分肥,何以见先人于九泉之下?士绅们无颜退下。
永陵镇南有苏子河西流,德裕发现山北坡土质阳光同书本上栽培人参的条件接近,于是派人由外地请来两位“把头”,向他们学习研究创建参园事宜,德裕出资,请他们开辟了参园。初具规模三四年,将要出产品的时候,因1924年皇室优待政策废止,都统衙门撤消,德裕去职回京。临行将园子交给地方。嘱将种参事业办成永陵镇人的一条活路。1925年德裕因病逝世。(广庄)二祖父德裕,(原载《老照片》第46辑)
曾祖父的全家福
我们在整理祖父王宗玺的遗物时,发现一本民国初年相册。王宗玺(1886-1943),字尊信,辽宁海城人,清光绪朝兵部右侍郎王英楷之子。王英楷在《海城县志》有传。王宗玺早年在天津北洋学堂从师于一位瑞士籍工程师,学习物理和机械学。民国五年,他出任北洋政府航空署总工程师,是中国**个设计三引擎飞机的专家。当时正值直皖大战,北洋军阀无暇顾及组建空军。这架飞机连试飞都没进行,一直放在仓库里无人问津。*终淡出人们的记忆。
民国十四年,祖父应孙传芳的邀请,出任上海高昌庙兵工厂帮办,从事军事工程技术工作。孙传芳生于1885年,早年家庭贫苦,曾和我祖父在一个塾班学习,一起吃住。他的三姐嫁给了曾祖父,因此祖父称其为舅。1925年,孙传芳成为江南五省联军总司令,任王宗玺为军械顾问,从事武备研究和配制。王宗玺也是常规武器专家,改良了许多进口步枪,使孙的部队在装备上与其他军阀相比,处于*优状态。尔后,王宗玺的兴趣从军事转移到民用。北方旱地居多,农田灌溉是一大问题。王宗玺经过调查研究,设计一种机井设备和新式泵,为一般农户所买得起。只是因为资金匮乏,无法扩大再生产,因而没有在华北普及开来。1938年保定沦陷,日寇从档案里知道王英楷以抗日起家,甲午海城战役杀过日军数百人,早有报复心理。我的叔父因参加八路军被人告密,日军便以祖父通共罪名,抄了家。祖父事发出走,几位叔父被吊打,一位致残,一位致死。祖父也于1942年流亡他省,贫困交加,客死他乡。(王木南)天地间的女孩
这张照片刊于《图片中国百年史》,只附有一行说明:“外国教会在上海王家堂圣母院开设的女塾,专收教内女生。”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学,起自英国军事入侵取得了不平等条约的特权之后。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会”派遣阿尔德塞女士在宁波开设的女子学塾,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所女子学校。其后,又有十一所女子学校先后在五15和香港开设。传教士办的学校虽然采用免费入学的办法,但进校学生不多,中途退学的倒不少,尤其是女校更不易招收学生。
照片上的这十一位女孩无疑是幸运的。识字会使她们的人生与前人不同。她们一个人的识字,也许将带来整个家族的变迁。细细端详照片,我发现这些满脸稚气的女孩那宽大的衣袍下面竟有一双双畸形的小脚!照片正中坐在黑板下面的那个小女孩也不过六七岁,她多么精神,笑得多么无牵无挂,可她的脚已被缠成了那么一种样子。我不知道识了字的她们将怎样再与这一双双丑陋的小脚相处。好在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在她的((我的中国世界》中有不少记述。
裹小脚——学文化,反差如此鲜明的事物,如果同时出现在一个女孩身上,也许是一种偶然。但如果同时出现在许许多多的女孩身上,便预示着一个变革时代的到来。只是,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一个社会要比一个人艰难得多。不过,管它哪个朝代的女孩,要活得像个人样,首先得自己迈开双脚,走进学堂。因为,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包括女皇帝。
(冯晓春)
就读日本女校的中国学生
这是一张中国女性离家东渡,求学扶桑的照片。记录了晚清和民国年间,女留学生在日本生活学习状况的一个侧面。
照片中站在后排的两人是身穿实践女校校服的中国学生。实践女学校校规很严,集体住校,统一管理,不许随便外出。尽管这样,在校留学生仍积极参加了“拒俄运动”等爱国革命活动。女学生们对阻止她们参加留学生集体活动的下田校长说:“无国哪有我,无我哪有学。”在女性教育未正式纳入教育体系的清末,女性的赴日留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首先,她们的留学行为本身就是对封建礼教的巨大冲击,此外,她们还先后在日本结成了四个女学生的独立组织,并创办了七种女性杂志,大力宣传新的女性观、爱国革命新思想。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大多数留学生都返回了祖国。
民国初年的女留学生与清末不同,中华民国成立后,她们留学的目的已由清末的“革命、改革救国”向“科学、教育救国”转变。近代史上,中国人的留日热潮共有三次,**次是清末1905—1907年,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1913—1914年,第三次是抗日战争前夕的1935—1937年。从2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日本的部分大学开始有条件地招收女生,30年代进入大学学习的留日女学生也不在少数。此时中国政局不稳,留日学生的成分非常复杂。从政治观点来看,留学生可分为右翼、左翼和中间派,党派斗争激烈。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几乎所有的留学生都先后返回了祖国。抗日战争中,各地的傀儡政权先后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每年仍有数千名留学生在日本学习。(周一川)就读日本女校的中国学生。(原载《老照片》第35辑)祖父的题识照
文化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禄
下一篇:FBI档案里的外星人目击者实录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