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原理-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民俗学原理-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

民俗学原理-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

作者:乌丙安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44531955

定价:45.0

出版时间:2014-01-01

出版社:长春出版社

民俗学原理-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 本书特色

    《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选取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在民俗研究,特别是民俗学理论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著作,在原有专著的基础上加入*新研究成果,由乌丙安先生本人编撰整理而成。全书共分八卷:**卷《中国民俗学》,第二卷《民俗学原理》,第三卷《民俗学丛话》,第四卷《中国民间信仰》,第五卷《萨满信仰研究》,第六卷《民间口头传承》,第七卷《民俗文化综论》,第八卷《民俗遗产评论》。一方面介绍了民俗学的概念、原理、历史、发展等,另一方面又列举了具体的事项,追根溯源,兼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方法。本书为第二卷《民俗学原理》。民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中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俗学的研究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民俗学原理-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 目录

**章 民俗主体论
引言
**节 民俗的构成
一、民俗构成的诸概念
1.民俗质
2.民俗素
3.民俗链
4.民俗系列
5.民俗系统
二、关于民俗构成的说明
第二节 民俗的养成
一、俗民群体的民俗养成
1.俗民
2.群体
3.习俗惯制
4.习俗规则
二、俗民个体的民俗养成
1.俗民个体
2.习俗化
3.习俗化与再习俗化
4.习俗化与个性化
三、民俗养成中的民俗角色
结语
第二章 民俗控制论
引言
**节 民俗控制的提出
一、民俗控制和社会控制
二、越轨和反越轨说
三、冲突和冲突论
四、标签和标签论
第二节 民俗控制的类型
一、隐喻型民俗控制
二、奖惩型民俗控制
三、监测型民俗控制
四、规约型民俗控制
五、诉讼型民俗控制
六、禁忌型民俗控制
第三章 民俗符号论
引言
**节 民俗符号的提出
一、关于符号学的一般论述
二、关于民俗符号学的一般原则
三、关于《中国符号词典》
第二节 民俗符号的结构
第三节 言语系统的民俗指符
一、关于俗语、谜语的民俗指符
二、关于神话的民俗指符
1.神话素的排列组合形式
2.神话思维的联想方式
第四节 非言语系统的民俗指符
一、听觉的音响指符
二、视觉的标记指符
三、视觉的纹饰、图像指符
四、视觉的实物指符
五、视觉的色彩指符
六、其他感觉的象征指符
第五节 关于民俗符号的民俗所指
第六节 中国古典民俗“符号”
第四章 民俗传承论
引言
**节 民俗传承的再认识
一、关于传承性特征的理解
二、关于传承论的广义内涵
第二节 民俗传承论的相关理论
一、“文化圈”“文化层”与维也纳学派
1.文化圈
2.文化层
二、“泛埃及主义”与曼彻斯特学派
三、“文化区”“文化带”与美国历史学派
1.文化区
2.文化带
第三节 民俗传承的应用研究
一、民俗传承与社会传承
1.亲族制度的传承
2.继承制度的传承
3.婚姻制度的传承
二、民俗传承的应用要点
1.民俗传承的发生
2.民俗传承的机制
3.民俗传承的系谱
4.民俗传承的作用

民俗学原理-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 作者简介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多所院校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名誉所长,原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1929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祖籍喀喇沁,蒙古族。1953年攻读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艺专业研究生,师从钟敬文教授。至今,从事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教学与研究60年。1988年、1991年先后获国家突出贡献奖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至2001年连续两次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一等奖。1992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再获“山花奖”最高荣誉奖。2007年6月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    主要学术成果:《中国民俗学》《中国民间信仰》《民俗学原理》《民俗学丛话》《神秘的萨满世界》《民间文学概论》《生灵叹息》《民俗文化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等专著,主编有《中国风俗辞典》《中国民俗百科丛书》《满族民间故事选》《世界风俗传说故事大观》《民间神谱》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化 民俗文化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