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时代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伏尔泰时代

伏尔泰时代

作者: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8052595

定价:88.0

出版时间:2010-07-01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伏尔泰时代 本书特色

威尔•杜兰特夫妇共同撰写了11卷本的《文明的故事》,该书使他们成为当前*著名的通俗哲学史学家、历史学家。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体裁新颖,说理充分,雄辩有力,见解独特。……此书真正的精华在于它如何叙述当代人的思想,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纽约时报》
值得称道的不仅有写成这本书所做的大量研究,还有该书流畅的风格,特别是杜兰特先生言简意赅地表达能力和对伟大时代的敏锐鉴赏力。
——《纽约客》
他的叙述高潮迭起,戏剧性强,他的风格流畅而富有机智。正因为这些突出特点,再加之本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所以我们极力推荐,此书值得珍藏。
——《图书馆杂志》
行文生动,既有通俗的风格,又有不厌其烦的举例说明、广泛的涉及面和不倦的热情!
——《纽约先驱论坛报》
西方学者称威尔-杜兰的《文明的故事》是一部把无羁的热情和横溢的才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台湾学者誉之为 “20世纪的《史记》,人类文明的《离骚》”是很有见地的,决不是溢美之辞。因为它具有独立而深刻的见解,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哲学家的真知灼见。我要特别指出的是该书的*后一部“历史的教训”,它集中表达了杜兰博士对文明史的独到见解。
杜兰特博士心胸如海,妙笔生花,见识超凡,极富冒险精神,他冒着专门史家的各种批评,一往无前地冲进了人类文明的致命深处。他成功了,我很敬佩他。
——北大教授 著名学者季羡林
该书的政治部分读起来津津有味,而此书真正精华在于它如何叙述出当代人的思想,杜兰夫妇的协作明晓流畅,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tim(《时代周刊》)
私家撰述,见识超凡。以一人之心力撰成史学上一大巨构:耗四十年光阴,终成一家之言。与司马迁之《史记》、班固之《汉书》,可谓前后辉映,中西媲美。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
言简意赅,明晓流畅,高潮迭起,栩栩如生。在书页的翻动中,读者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严肃史书在这里首次成功地走向大众视野。
——著名出版家戴文葆

伏尔泰时代 内容简介

《伏尔泰时代》是“世界文明史”系列之一。宗教和科学、哲学间普遍而不间断的冲突,形成18世纪一出生动的史剧。
路易十四死后至巴士底狱崩溃之间的那个动乱世纪中,那些男女人物,还有谁能比伏尔泰更深刻地活在我们的记忆中?还有谁被常常提到呢? “谁是18世纪的真正国王?”维克多•库辛说,“是伏尔泰。”伏尔泰多姿多彩的一生正是一个世纪的缩影,让我们追随那长明的火炬去洞察他的世纪吧!
“世界文明史”是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历时四十余年写就的旷世巨著,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作者因此荣获196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77年自由勋章奖。这套书总共11卷,记载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种种文明成果,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领域,极具可读性。作者对于“世界的”“历史的”这样的宏大叙事选择了从思想的角度切入,用文明的线索贯穿。奥斯卡•王尔德说:“任何人都能创造历史,却很少有人能记录历史。”杜兰特这两样都做到了。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为了体现文明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推动这一主旨。因此,“世界文明史”绝对不是有关历史的时间、人物、事件的一种堆积。杜兰特以文明的流变作为考察历史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横跨诸多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而历史也就在这样的举重若轻中赫然呈现。杜兰特用他那简练而富有诗意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事实:许多往昔的文明留下来的财富是人类的珍贵遗产,是历史进程中*闪亮的主线。
杜威说,这是一套很有用的书。季羡林说,这是一套把无羁的热情和横溢的才华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伏尔泰时代 目录

**部 伏尔泰与英国
**章 法国
第二章 人民(1714—1756)
第四章 宗教与哲学
第五章 文学与戏剧(1714—1756)
第六章 艺术与音乐(1714—1756)
第二部 伏尔泰时代的欧陆
**章 人民与国家
第二章 道德与风俗
第三章 美的崇拜
第四章 心智的成就
第五章 伏尔泰在法国
第六章 巴赫的德国(1715—1756)
第七章 腓特烈大帝与玛利亚•特蕾莎
第八章 瑞士和伏尔泰(1715—1758)
第三部 伏尔泰思想与宗教的冲突
**章 学者
第二章 科学的进展(1715—1789)
第三章 医学
第四章 无神论者
第五章 狄德罗与百科全书
第六章 普洛透斯狄德罗
第七章 扩展中的运动
第八章 伏尔泰与基督教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化 世界文化

在线阅读

上一篇:东方的遗产     下一篇:中华行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