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名士文化论
越中名士文化论作者:陈望衡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010089102 定价:37.0 出版时间:2010-06-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越中名士文化论 本书特色
本书对越地名士文化现象做了详细的考察,论述了大禹的情怀、勾践的沉雄、范蠡的智慧、嵇康的气节、谢安的儒雅、羲之的风流、陆游的诗情、徐渭的颠狂、张岱的清隽、秋瑾的慷慨、鲁迅的正气。作者从理论上将其概括为:天下情怀、忧忡为国、圣贤传统、胆剑精神,也即越名士的精神谱系;会通创造、实学一脉、异端流风、诗情浪漫,也即越地名士的学术传统,并试图寻找出越地名士辈出的社会和文化机制。
越中名士文化论 内容简介
毛泽东诗云:“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人诗囊。”以绍兴为中心的古越地自古至今,涌现出不少名士,成为中国文化中一道绚丽的景观。本书对这一文化现象做了初步的有深度的考察。
这是辉煌的名士巡礼:大禹的情怀,勾践的沉雄、范蠡的智慧、嵇康的_气节、谢安的儒雅、羲之的风流、朱熹的气象、陈亮的耿介、陆游的诗情、阳明的睿智、徐渭的颠狂、张岱的清隽、秋瑾的慷慨、鲁迅的正气……一一扑面而来。
这是精辟的理论概括:天下情怀、忧忡为国、圣贤传统、胆剑精神——越中名士的精神谱系;会通创造、实学一脉、异端流风、诗情浪漫——越中名士的学术传统。
这是深入的规律探寻:地灵人杰,根深叶茂,时势造英雄,中外人才学的这一基本原理在古越有它特殊的体现。本书纵论古今,阐述越地如何灵,根如何深,时势如何际会风云。本书深入探讨越中名士的山水因缘、社会因缘、时代因缘,试图寻找出越中名士辈出的机制。
名士文化,实质是人才文化,而人才永远是国运之系。本书虽然阐释的是越中名士文化现象,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是远超出论题本身的。
越中名士文化论 目录
序:鉴湖越台名士乡**章 越中名士的精神谱系
一、天下情怀
二、忧忡为国
三、圣贤传统
四、胆剑精神
第二章 越中名士的学士传统
一、会通创造
二、实学一脉
三、异端流风
四、诗性浪漫
第三章 越中名士的山水因缘
一、风水宝地
二、华夏祖庙
三、文化汇萃
四、艺美渊薮
第四章 越中名士的社会因缘
一、教育为本
二、文化移民
三、家族恩泽
四、师友相携
第五章 越中名士的时代因缘
一、救亡之际
二、变革之时
三、革命之秋
四、升平之世
结语:江山代有才人出,稽山鉴水谱新章
主要参考文献
越中名士文化论 节选
《越中名士文化论》内容简介:这是深入的规律探寻:地灵人杰,根深叶茂,时势造英雄,中外人才学的这一基本原理在古越有它特殊的体现。《越中名士文化论》纵论古今,阐述越地如何灵,根如何深,时势如何际会风云。《越中名士文化论》深入探讨越中名士的山水因缘、社会因缘、时代因缘,试图寻找出越中名士辈出的机制。名士文化,实质是人才文化,而人才永远是国运之系。《越中名士文化论》虽然阐释的是越中名士文化现象,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是远超出论题本身的。毛泽东诗云:“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人诗囊。”以绍兴为中心的古越地自古至今,涌现出不少名士,成为中国文化中一道绚丽的景观。《越中名士文化论》对这一文化现象做了初步的有深度的考察。这是辉煌的名士巡礼:大禹的情怀,勾践的沉雄、范蠡的智慧、嵇康的气节、谢安的儒雅、羲之的风流、朱熹的气象、陈亮的耿介、陆游的诗情、阳明的睿智、徐渭的颠狂、张岱的清隽、秋瑾的慷慨、鲁迅的正气……一一扑面而来。这是精辟的理论概括:天下情怀、忧忡为国、圣贤传统、胆剑精神——越中名士的精神谱系;会通创造、实学一脉、异端流风、诗情浪漫——越中名士的学术传统。
越中名士文化论 相关资料
越中名士多慷慨悲歌之士,悲歌的主题是爱国主义。谈到越的爱国主义传统,不能不首先谈越王勾践,越王勾践是春秋末年越国杰出的国君。关于他的祖先,各种文献典籍几乎一致地说,勾践是禹的苗裔。越国与吴国争霸的事业,不仅是东周时期最让人惊心动魂的一段历史,而且也称得上是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寓教训最多的一段历史。越国与吴国争霸的原因,与东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乱的大背景分不开。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权威不再,徒有天子空名。虽然他名为天下共主,实际上他只能管辖京畿附近一二百里的土地。而作为臣下的各诸侯国,各自的发展不平衡,军事力量强的诸侯国虽然尚不敢也还不能取周王室而代之,却希望成为诸多诸侯国的头领,也就是称霸。它们之间的争战不仅迫使对方进贡,而且攻城掠地,甚至径直将对方灭掉,以归入自己版图。周武王分封时,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七十多个,而从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诸侯国互相兼并,到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中国大地上只剩下七个诸侯国了。越与吴是近邻,自然势如水火。吴国谋臣伍子胥说:“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伍子胥说的是实情。当然,对于国君来说,他们最为看重的是霸主地位,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国之兴亡,直接涉及他们的祖宗观念和家园观念,国家在他们心目中,不只是政权,还是家园,是故土,是祖宗陵寝所在地。国家如若灭亡了,遭难最大的还是老百姓,他们或是被杀掉,或是被迫送到敌国去做奴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春秋事语》就载有吴伐越时俘虏了大批的越国百姓送往吴国做奴隶的情况。所以,在国与国的关系上,百姓无疑是坚定地站在本国国君立场上的。
文化 文化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