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世界文明通论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世界文明通论

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世界文明通论

作者:马勇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53374

定价:75.0

出版时间:2010-05-0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世界文明通论 本书特色

《世界文明通论: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

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世界文明通论 内容简介

举世并称的四大文明,为何迄今唯有中国文明连绵不绝,独存于世?从远古至清末,中国文明从中原一隅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在发展中既吸纳了周边文明的精华,以壮大自身,又扩充了中国文明的边疆。从历史看来来,中国文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何去何从?世界秩序是在文明交流中重建,还是在“文明冲突”中瓦解?

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世界文明通论 目录

**章 中国文明的起源、中断与再现
一、“我们”从哪儿来
二、“我们中国人”从哪儿来
三、一方水土:中国文明生成的地理环境
四、中国文明的空间分布
五、中国文明起源
六、文明丢失与再现
第二章 中国文明形成
一、文明萌生
二、曙光显露
三、文明中的政治因素
四、青铜时代:中国文明的“黄金岁月”
第三章 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
一、礼乐文明的发生与体系化
二、中国文明的内在精神
三、儒家文明体系的形成和早期发展
四、中国文明潜流:杨朱与墨学
五、阴阳五行:中国文明的内核
六、人文精神重建
第四章 中国文明体系化经学化
一、效率优先:政治文明的建构
二、无为而无不为:政治文明的境界
三、天下无异议:政治文明的败笔
四、意识形态经学化:政治文明中的学术纠结
第五章 文明冲突、调适与再生
一、文明冲突:域外文明与本土异端
二、中国文明佛学化
三、中国文明道学化
四、中国文明的更生
五、重构中国文明体系
第六章 中国文明再度辉煌及其局限
一、中国文明理学化
二、中国文明新形态新传统
三、中国文明“格式化”
四、文明活力的消解
第七章 全球化挑战与中国文明复兴
一、当东方遭遇西方
二、文明并不必然冲突
三、中国文明复兴
四、中国文明新曙光
第八章 中国文明的精神、贡献及其限制
一、“与时俱进”的内在精神
二、“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精神理念
三、儒家文明再现辉煌的可能性及其限制
四、中国文明“民主缘”
五、“李约瑟难题”:问题与启示
六、中国文明前景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世界文明通论 节选

《世界文明通论: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主要内容简介:举世并称的四大文明,为何迄今唯有中国文明连绵不绝,独存于世?从远古至清末,中国文明从中原一隅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在发展中既吸纳了周边文明的精华,以壮大自身,又扩充了中国文明的边疆。从历史看来来,中国文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何去何从?世界秩序是在文明交流中重建,还是在“文明冲突”中瓦解?

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世界文明通论 相关资料

筏尚舍,百况其余。今之伽蓝,制过宫阙,穷奢极壮,画缋尽工,宝珠殚于缀饰,环材竭于轮奂。工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生之有时,用之无度,编户所奉,常若不充,痛切肌肤,不辞棰楚。游僧一说,矫陈祸福,剪发解衣,仍惭其少。亦有离间骨肉,事均路人,身自纳妻,谓无彼我.皆托佛法,诖误生人.里陌动有经坊,阑阗亦立精舍。化诱倍急,切于官征;法事所须,严于制敕。膏腴美业,倍取其多;水碾庄园,数亦非少。逃丁避罪,并集法门,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且一夫不耕,犹受其弊,浮食者众,又劫人财。臣每思惟,实所悲痛。”足见佛门香火之盛。武则天之后,唐朝社会信佛佞僧之风更炽,社会上下承流相化,皆废人事而奉佛事,政刑日紊,秩序日乱。尤其是到了唐德宗时因迎佛骨置禁中、诸寺以示众,倾都瞻仰,施财巨万,尊佛佞僧之风达到高潮,儒家文明自然无处措置。正是基于这种背景,韩愈在重建儒家道统,重振儒学精神的同时,不能不对佛教进行严厉批判和坚决排斥。他指出:“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人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莉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莉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