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钟敬文工作站图论
数字钟敬文工作站图论作者:董晓萍等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303097852 定价:46.0 出版时间:2009-09-0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数字钟敬文工作站图论 内容简介
中国民俗文献史的研究和数字化管理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一些难题,可以促进现代民俗学的基础理论建设及应用研究。
在理念上,钟敬文先生所倡建的中国民俗学派理论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支撑,但这个草图还需要后学去充填。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我国民俗文献史的系统搜集、整理、研究,扩大了以往民俗史的研究领域,还可以为加强民俗学史的建设打底。这有助于进一步发展钟先生的学术设想,丰富中国民俗学派的内涵。在本丛书中,《数字钟敬文工作站》一书对此作了详细阐释。
在体例上,以往民俗学界做民俗史,主要根据文人文字记录对民俗史料作分期、分类和分门别类的解释。中国民俗文献史突破了这一模式,引入了民俗文献的概念,根据民俗文献被民众理解和民俗社会应用的实际,作重新分类和学术解释。另一方面,本次研究也指出,在民俗记载上,文字文献与民俗文献之间具有共同点,也有差异面和多层次的区分,在新的分类体例下,对它们可以作更精细的研究。
本丛书对以往民俗学的方法论扬长避短,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采用了民俗分类、整体观照和数字管理的新方法开展工作;在方案上,采用“建库”、“建志”和“建个案”的三步并综合进行。
数字钟敬文工作站图论 目录
绪论**章 数字人文研究
**节 工作站的基本选题
一、民俗学者的大学遗产
二、社会公共学术新财富
三、百年人生的时空数据
第二节 钟敬文与三集成工程
一、研究集成的治学要点
二、使用集成的区域表达
三、涉及集成的遗产目录
第三节 钟敬文与民俗学教育
一、民俗学高等教育战略
二、多民族生源培养计划
三、国际化学术推广网络
第二章 数字图像网所
**节 钟敬文工作站方案
一、总体框架方案
二、技术路线方案
三、地图编制方案
第二节 纪念站
一、数字民俗概念网所
二、纪念站的数据合成与链接控钮
三、纪念站音视频数据的文字说明
第三节 研究站
一、研究站的数据合成与链接控钮
二、研究站音视频数据的文字说明
第四节 遗产站
一、遗产站的数据合成与链接控钮
二、遗产站音视频数据的文字说明
第三章 数字名师地图
**节 数字名师地图发布
一、卷首
二、版权页
三、欢迎词
四、导图
五、地图站
六、开放工作室
第二节 数字名师地图组图
一、结构与产品组合
二、数字名师地图
附录 钟敬文工作站数字辞典
附录一 钟敬文工作站中文版数字辞典
一、钟敬文学术文化著述与活动的概念
二、民俗学数字化的理念
三、概念网站术语
四、概念产品术语
附录二 钟敬文工作站英文版数字辞典
第ⅰ部分 钟敬文工作站搜索引擎用语
第ⅱ部分 数字名师地图
第ⅲ部分 钟敬文工作站电视片
附录三 钟敬文工作站书库数字辞典
一、钟敬文学术著述数据库书目
二、钟敬文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数据库书目
三、钟敬文搜集民间文学作品数据库书目
四、钟敬文研究使用三集成资料数据库
五、钟敬文国际交流数据库书目
六、钟敬文研究数据库
后记
致谢与作者简介
数字名师地图
数字钟敬文工作站图论 节选
《数字钟敬文工作站》是董晓萍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俗文献史纲要”(02JAZJD840003)的子课题成果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资助出版。项目合作单位: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
数字钟敬文工作站图论 相关资料
插图:民间图画展览的意义——为民间图画展览会作,1937年2月。钟敬文:《民间文艺谈薮》,238~241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280~283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民间艺术探究的新展开,1939~1940年。钟敬文:《民间文艺谈薮》,231~237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305~310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被闲却的民间艺术,1943年秋。钟敬文:《民间文艺谈薮》,223~230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作者附志:“抗战前两三年,我因为受法国社会学和德国民俗学的触发,对于中国民俗学搜集和研究范围,觉得有加以开拓的必要。因为民间各种制度(原始政治、法律、经济等),民间科学、伦理以及民间一般艺术和语言等,过去我们的搜集者和研究者比较忽略或者不理睬,而它们正是很重要的民俗事象。为了把这种意思传达给一班同道并自己亲做些示例的工作,我写了几篇‘号召式’的短文和编了两三册专载这类民俗资料的书刊。这篇《被闲却的民间艺术》,就是当时写下的关于艺术方面的短文中的一篇。抗战以后,一般的社会情势激变了,文化活动上的情形也起了很大变动。以前不大引人注意的民间艺术——特别是当中的民间音乐、民间戏剧、民间跳舞等都被人们记录起来,讨论起来了,而且情形相当热闹(关于这点,我三年前曾经发表过《民间艺术探究的新展开》一文)。这自然是值得我们大大拍掌的事情。可是,从事这种学术新工作的,多是那些救亡工作者和少数艺术界的专家,民俗学方面的同道却很少参加
文化 民俗文化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