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三十年:民间视野中的深圳文化读本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深圳文化三十年:民间视野中的深圳文化读本

深圳文化三十年:民间视野中的深圳文化读本

作者:吴俊忠

开 本:16

书号ISBN:9787100072182

定价:72.0

出版时间:2010-08-0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深圳文化三十年:民间视野中的深圳文化读本 节选

《深圳文化三十年:民间视野的深圳文化读本》内容简介: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10年是中国经济特区创办30周年。相隔有岁,但特区之建立与改革开放之推行有如孪生弟兄,相继着力,共推中国走向现代文明。若言中国新一轮现代化自改革开放始,其坚实之**步,则从建立经济特区起。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以非凡勇气建立经济特区,30年过去,如今各级各类经济开发区已遍地开花,与当年的先行者——经济特区一道,映射中国经济发展之跫然足音。其中,尤以深圳经济特区*具代表性。特区的价值难以尽数,*重要莫过于其试验性。“摸着石头过河”,社会之变革无法在电脑上模拟,任何不慎都可能导致不菲的代价。特区之试验性,上至决策者的政令,下至创业者们义无反顾地“南下”,热血满腔,而前途难知。所幸家国有幸,大事得成。今日,经济特区的建设已是成绩斐然,堪称伟业。凡此种种,无须赘言。

深圳文化三十年:民间视野中的深圳文化读本 相关资料

深圳毗邻香港,与香港的文化联系密不可分。人们通常也习惯把香港作为深圳参照和比较的对象。在许多人看来,既然香港也被称为文化沙漠,那么,紧靠香港而又后起的深圳自然也是文化沙漠了。其实,这是一个明显的认识误区。香港不但不是“文化沙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已是一个“文化输出城”。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的金耀基教授对香港文化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他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指出:“‘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说法,在50年代、60年代比较流行。”然而,“按照人类学的观点来看,任何社会都有其生活形态,都有其文化,‘文化沙漠’的说法根本是不能成立的。但是,如果从一般所讲的精英文化的层面上去理解,这个说法也曾经是一个事实。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过70年代、80年代的发展,到了今天9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跃升。可以说——香港的文化表现出相当的活力,无论影响的强度,还是影响的广度,都是令人瞩目的”。“香港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在它从传统的社会形态转型为现代化社会形态的过程中,文化起了巨大的作用。”“在娱乐文化方面,电影、电视是香港最有代表性的通俗文化。它不只是在技术上有水准,在制作内涵上也不乏新的创意,对东南亚乃至整个海外华人社会,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香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由一个‘文化输入城’逐步转变为一个‘文化输出城’。”金耀基教授关于香港文化的这段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不但说香港是文化沙漠没有理由,而且说深圳是文化沙漠同样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从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管理文化等广义的文化层面来看,深圳在学习借鉴香港的文明成果方面确实受益匪浅,但这不但没有使深圳降低文化层次,相反使深圳同香港一样,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标本,推进了深圳的社会文明和文化发展。

深圳文化三十年:民间视野中的深圳文化读本 作者简介

吴俊忠,深圳大学教授。南京大学俄罗斯语者文学专业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1987年到深圳大学任教。历任深圳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学院党委书记、社会科学处处长、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1988年开始研究深圳文化,先后发表《深圳文化创新功能的生成与发展》、《深圳文化发展理念的历史沿革》等深圳文化专题研究论文20多篇,出版《文学鉴赏论》、《深圳文化散论》、《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多部专著,独立完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深圳特区文化创新功能研究》。曾获得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始终坚守“读书明理,理应惠及社会大众,治学求道,道在塑造智慧人生”的治学原则,努力追求诗化和艺术化的学者人生。

深圳文化三十年:民间视野中的深圳文化读本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文化 地域文化 其他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