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东西之间-何芳川讲中外文化:书脊或封面有瑕疵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古今东西之间-何芳川讲中外文化:书脊或封面有瑕疵

古今东西之间-何芳川讲中外文化:书脊或封面有瑕疵

作者:何芳川 著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63376780

定价:28.0

出版时间:2008-09-0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在古代希腊、罗马人那里,被称作“赛里丝”(Seres),即丝的国度。
  丝路久远,驼铃悠扬。
  草原上的塞族,这个古代北亚草原带上流动的游牧民族,是中国丝绸流播域外的载体。是他们的马蹄与驼峰,压出了丝绸古道*初的轮廓。
从比较正规的意义上开辟丝绸之路者,是中国人张骞(?-公元前114)。
公元前206年,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在秦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大汉帝国。两汉帝国恰恰跨纪元,公元前两百年(公元前206-公元前8),至公元后两百年(25-220)。从建国之日起,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就强敌压境,威胁着汉王朝的生存和发展。“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李白《关山月》)。从平城之围,到昭君出塞,几乎国无宁日。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时,帝国终于国势雄强,开始自卫反击。派张骞出使西域,其初衷尚不在丝路的开通,而是意在联络西方的大月氏,“断匈奴右臂”,要构建的是一个战略同盟。
“有意种花花不开”。大月氏昔日曾受尽匈奴的欺侮,为避强仇,远走异域,从甘肃西部辗转迁移到大夏故地,早已“乐不思蜀”。反击匈奴的战略同盟,自然无法成立。
“无心插柳柳成荫”。张骞在公元前139年和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却使丝绸古道进入了它**次繁荣时期。特别是张骞的第二次出使,声势浩大,使团成员达300人,带有600匹健马,牛羊万头,币帛无数。一路还派出副使,分别访问沿途各国。此时,大汉帝国声威远扬,丝路诸国纷纷内附。连遥远的波斯强国(安息)听说汉使来访,也特派两万大军,迎于国境。然后,也派出使节回访,随汉使东来“观汉广大”,并向中国皇帝“献犁轩善眩人”(《汉书·西域传》)。这善眩人,即能吞刀、吐火的古代魔术师。
“善眩人”来自“犁轩”。在张骞向汉武帝的汇报中,就曾提到过这个名字。按,犁轩,被考证为亚历山大里亚的古时对音。由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公元前323)于公元前332年建立的这座城市,迅速发展成为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商业、文化中心。著名的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0,公元前64/63-公元237)记载这座遐迩闻名的城市时说:“它有优良的海港,所以是埃及的唯一海上贸易地,而它之所以也是埃及的唯一的陆上贸易地,则因为一切货物都方便地从河上运来,聚集到这个世界上*大的市场。”(Stra-bo,Geography of Strabo)
到了东汉时期,传承张骞的事业,维护丝路的交通的使命,又落到了班超(32-102)的肩上。出身于史学世家的班超,不愿秉笔作书,但愿以身创史。他青年时代投笔从戎,将自己的青春、热血都献给了西域,献给了丝路。他在当地广大民众支持下,平息了少数勾结匈奴的上层分子叛乱,维护了丝路的畅通,执掌了西域都护的帅印,直到年过古稀,方荣归故里。更有子班勇,继承父业,克绍箕裘。
  特别应予记载的,是班超以地方长官的身份,向罗马帝国派出了使节。这就是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大秦,是汉代中国人对罗马的称谓。公元97年,甘英沿丝绸之路西去,直到波斯湾头。正当他“临大海欲渡”的时候,受到波斯渔民的劝阻。他们告诉甘英,大海无边,遇到顺风也要三个月才能渡过;若逢逆风,则要航行两年。因此,渡海者需备三年口粮。此外,航行中意外死亡的事也时时发生。甘英终于望洋兴叹,踏上归途。此时的波斯,在中国与罗马之间,正是居中转口的地位。波斯人千方百计阻止甘英西进,就是为了保持自己中间商的特殊利益。只可惜,甘英因此而失去首任中国驻罗马使节的光荣。
隋唐时期,丝绸古道迎来了自己历史上又一次巨大的繁荣。
  隋朝的国祚虽然颇似秦朝,也是二世而亡,但隋炀帝杨广(569-618)却十分注意丝绸之路的畅通。当然,这位穷奢极欲的亡国之君,除了喜爱来自西方的珍奇异物之外,更追求那种万邦来朝的局面。一次,隋炀帝沿丝绸之路向西巡行,一路上有27个小邦的君主、酋长随侍。随行的车马,竟掀起长达百里的烟尘。为了招徕贡使蕃商,皇帝下令用彩绸将首都洛阳大街两旁树木扎满,在冬日放眼望去,好似春天绿叶繁花。还下令在皇城端门外,举行盛大演出。戏场周五千步,演出者达18000人,声闻数十里,通宵达旦。
到大唐帝国鼎盛的贞观、开元年间,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时期。唐帝国出于对外政治威望与经济交流的考虑,十分重视陆路丝道的经营。当时,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突厥已分裂为东、西两部。贞观初年,唐军击败了连年侵扰的东突厥。然而,活跃在阿尔泰山以西的西突厥仍很强大。他们经常截断丝路,劫掠商旅、使者。公元639年,唐太宗(598-649)出兵高昌。次年,在该地设都护府,后又迁至龟兹,统领龟兹、碎叶、于阗、疏勒,史称“安西四镇”,从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繁荣。在汉代以来的基础上,唐代又开辟了两条通往怛逻斯(Talas)的新路。此外,更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大道——中印藏道。这条大道由长安经青海南下吐蕃(今西藏)、泥婆罗(今尼泊尔)到达印度次大陆。总之,历史上的丝绸古道,是一个颇为细密的交通网。除干道之外,还有许多支道,甚或还有不少毛细小道。
唐代的长安,不仅是雄强繁荣的中华帝都,同时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来自西方各地的商人,在这里经营了许多餐厅、酒店以及珠宝商行。不少当时的诗歌,都反映了这座大都会的繁华。
正当大唐帝国的势力与影响不断西扩时,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为古代国际舞台上带来一个新的主角。不断向东扩张的阿拉伯帝国,终于与唐帝国发生冲突。公元751年怛逻斯一战,唐军败北。此后,伴随着大唐帝国的由盛转衰,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陆上丝绸古道逐渐转向沉寂,呈现某种时断时续、时高时低的发展态势。这当中,更有中华帝国无法控制的域外政治局势的变幻,以及丝路沿途生态环境恶化的种种负面影响。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一些西方考古学家、探险家前来考察的时候,就只见满目的荒凉。仅有那些废弃的土垣、干涸的河道,在向人们诉说着昔日丝路上的辉煌。
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因为这里是古代中国*负盛名两大王朝汉唐时代的都城。正是长安,曾见证了丝路的开辟与繁荣。
丝绸古道,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段。
东段*为清晰,由长安启程,西至玉门关和阳关。李白(701-762)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给玉门关定了位。“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是一个定位。阳关、玉门关外,男是一番景象了。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化 文化评述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