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论语-(图文版)
道不尽的论语-(图文版)作者:宿正伯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3420856 定价:30.0 出版时间:2008-01-01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
表面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少语寡言、性情敦厚的老成青
年,而在交往中不难发现,他其实是一位才思敏捷、忧
国忧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生活激情的热血青
年。我还依稀记得2001年的元旦,在周原遗址的发掘
现场,他写了一篇长达万言的新年致辞,表达了一位北
大学子对国家未来的认真思考和美好憧憬,读来令人感
动万分。今天读他的《道不尽的(论语)》,那位激扬
文字的正伯再次跃然纸上。我以为他是一贯的——因为
一贯的勤奋,才能使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能坚持手
不释卷;因为一贯的善思,才能使他在繁杂喧嚣的尘
世,仍能保持应有的沉静做独立的思考;因为一贯的社
会责任,才能使他在大家都“向钱看”的潮流中不为
所惑,仍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为重。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需要正伯君这样的青
年,需要像他这样怀抱理想、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青
年。我想他的著作可以带给大家的应该不仅仅是他所阐
释的《论语》思想,而且是每个人对如何不断完善人
类自身的反省精神。
2007年9月4日于燕园
自 J予
弦歌不绝,薪火相传
弦歌,代表一种拔乎流俗的生命状态。而人类生活
之所以高于动物世界,也应当是以这样一种美好的、形
而上的状态与之相区别的。孔子的学说,是让人们发
现、挖掘、升华人性中高贵一面的学说,是教导人们过
一种高尚、儒雅、有价值生活的学说。而两千余年儒家
文化的浸淫,也的确使中华民族始终处于一种高昂向上
的状态之中,中国人整体上过着一种有目的、有品位、
有意义的生活。正是从这一点上讲,“天不生仲尼,万
古如长夜”的论断才得以令人信服!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人性得到充分解放的时代。我
们生活得很自由,但却有点俗。丰富的生活内容,带给
我们的不是充实,而是空虚、失落、焦躁与迷茫。究其
原因,我以为,就是由于人类丧失f所应追求的更高层
次的自我超越。我们将动物性看得如此之重,以至于将
之当成了人性的全部,而忽略了人性中尚有更高贵的一
面。那一面,需要我们去发现,需要我们去挖掘,需要
我们去升华。所以,今天全民性地解读《论语》,*深
层的动力和*本质的背景就在于中国人决定自我救赎,
重新觅得心灵的家园,而这也恰恰是这场声势浩大的
“古文运动”的*根本意义所在。如果用一句形象的话
来说,我们是在努力使“弦歌不绝”!而所有释读经典
的行为,都可被视为“薪火相传”。当然,“弦歌不绝,
薪火相传”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那就是:中华民族
的优秀文化在沉寂许久之后,正蓄势冲破重重迷障,实
现一次自我生命的延续与更新。
显而易见, “薪火相传”应当是一个“推陈”与
“出新”相结合的过程。这一“推陈出新”,不仅是文
字上的取舍和创新,而且更应当是精神上的扬弃和开
拓。也唯有如此,经历涅椠与重新锻造的未来中国之新
文化,才可能既展现悠久深厚的底蕴,又散发清新怡人
的魅力!
我这里力图提供给读者的,正是这样一个“推陈出
新”的作品——一部真正适合当代人学习、阅读的
《论语》版本。这既是我的初衷,亦是本书的*大特色
所在。我希望通过此书,为“弦歌再起”尽一点绵薄
之力。
本书正文共分三个部分:
(一)读《论语》,读什么。集中阐释了我对《论
语》的整体看法。
(二)学孑L子,学什么。集中阐述了我对“孔子
热”的一些浅见。
(三)《论语》今解。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用浅
显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一下《论
语》还可以怎样来理解、怎样来运用。
在下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当或谬误之处必然不
少,诚望方家海涵与赐正。
子日:“雍也,可使南面。”
孔子说:“冉雍这孩子,可以当官。”
真正有才能的人,都很低调;真正低调的人,一般而言,都很有
才能。
有才能且低调的人,可成大事;成大事的人,一般而言,都有才能
且低调。
观《论语》,冉雍有两大特点:一是有才,二是沉默。所以孔子说:
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日:“可也简。”仲弓日:“居敬而行简,以临
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日:“雍之言然。”
仲弓问孔子桑伯子这人怎么样。孔子说:“简化礼仪,未尝不可。”
仲弓说:“倘若他内心有礼,执简驭繁,如此教化民众,当然是可以的。
可是如果他存心要去掉礼仪,然后再以简单的礼制治理国家,难道不是
简单得有点过头了吗?”孔子说:“你的看法很有道理。”
对于礼制,春秋时代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应当尽可能简化,有
人认为应该维持复杂的体系。孔子近乎后者。
桑伯子认为,所谓“礼”只是外在的形式,它所要表达的是“相互
尊重”的内涵。那么,只要大家彼此尊重,就不必拘泥于具体的礼仪。
这就是“汰文而存质”。
孔子则坚持文质彬彬,认为“礼”尽管是外在的形式,但它有教化心
灵的作用。抛开具体的礼仪太久,“相互尊重”这一“质”也就慢慢不存
文化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