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德行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人的德行

中国人的德行

作者:亚瑟·亨·史密斯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800846526

定价:32.0

出版时间:2008-10-01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宁死也要保住面子,这对我们来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但我们曾经听说中国的一个县官,被允许在砍头时身穿官服,这作为一种特殊照顾,是为了保全他的面子!
  大嘴评说
有一个笑话:一个叫四大人的绅士有钱有势,人们都以能够和他攀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地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
这是笑话,是形容小瘪三的“不要脸”,但在小瘪三本人看来是自己获得了不一般的“面子”。
“面子”是我们在谈话里常常听到的,因为好像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鲁迅先生在《说“面子”》一文中这样写道: “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糊涂。它像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价,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做“丢脸”。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
古今中外的名家对中国人的讲究“面子”不同程度地做过论述,得出的结论是:爱“面子”已成为中国人的特性。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方面,讲究“面子”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互相尊敬的风气,有助于人们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讲究“面子”往往阻碍着我们前进的步伐。里,成千上万的人更是靠每天不到一分半钱的定额来维持生命。这表明了一个普遍的事实:中国的烹调技艺是很高的。在外国人看来,尽管中国人的食物通常是简单而粗劣,有些还淡而无味,甚至是令人厌恶的,但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人在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进行烹调和服务方面,的确是艺术大师。在这个问题上,库克先生把中国人仅仅放在法国人之下、英国人(也许还包括美国人)之上。对这些国家的排列孰前孰后,我们无法像库克先生那样肯定,但中国人无疑要比其他国家的人更会烹调。如上所述,即使从生理学家的观点看,中国人对主食的选择显然是明智的。简单的作料,丰富的花色品种,其烹饪技术之完美,即使对中国烹调*不注意的人也会全然知晓。
另一件以往没引起我们注意却很有意义的事实是,中国人在做饭菜时一切都尽可能物尽其用,很少浪费。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每顿饭剩下的东西除了很少一些不值钱的之外,都留待下次再用。要说明这个普遍的事实,只要看一眼中国的猫或狗的身体状况就可以了。这些动物的“生存”真是不幸,它们依赖人们的剩饭,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新兴国家中人们的浪费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可以肯定,像美国这样生活富裕的国家,每天浪费掉的东西,足以使六千万亚洲人过上比较好的生活。我们确实希望看到这些剩余的东西不被浪费,而使更多的人胖一些起来。正如许多中国人在“吃饱”之后,仍把剩余的饭菜整理出来以备下次再用一样,即使茶杯里剩下的茶叶,也要重新倒回茶壶里去再煮一遍喝。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不给予充分的关注,那就是西方人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卫生,但中国人却不是这样。什么东西都迟早会成为中国人的盘中之餐,不能吃的东西几乎没有。中国北方,普遍使用马、骡、牛和驴干活,许多地区还使用骆驼。我们看到,这些牲口只要一死,不管是意外之死、老死、还是病死,一般都会被吃掉。这已经是司空见惯,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没有人因为动物可能死于常见于牛身上的胸膜炎等流行病而放弃这种习惯。不过,他们明白这类病畜肉要比死于其他疾病的病畜肉更差,只是由于出售的价格较便宜,都卖出去了,都被吃了。人们清楚地知道,这类病畜肉进人人体内会产生某种疾病,但他们还是要花较少的钱去吃这种肉,无非是贪图便宜。不过,应该说吃了病畜肉而生病的人毕竟是少数。死狗、死猫,也像死马、死骡、死驴一样被吃掉。我们曾经亲身经历几件村民煮死狗吃的事例,这几只狗都是被人故意毒死的。其中有一次,有人提议去问问外国医生,吃了这种肉可能产生怎样的后果,但狗“已下锅”。曾吃过这种肉而没得病的人是不会放弃这顿美餐的,事实上,在狼吞虎咽之后,居然平安无事!
有关中国人节俭的另一个事例,也与做饭有关,这就是为了有效地使用燃料而在饭锅的制作上下了很多的功夫。在中国,燃料既少又贵,用的基本上只是些叶子、秆儿和庄稼的根,一烧就没了。为了适应这种情况,锅底要做得尽可能薄,操作起来要非常小心。搜集所需燃料的过程,是中国人极度节俭的又一个例子。每个小孩,即使他还不会做其他什么事,但至少能拾柴。秋冬时节,到处是拾柴大军,他们手持竹耙,连一根干草也不留下。孩子们进入树林,用木棒打落秋叶,好像是在打落成熟的栗子,甚至树叶还在随风飘落时,就已经被拾柴心切的人们“争抢”一空了。
  每一个中国的家庭妇女都懂得*大限度地利用布料。她的衣服并不像西方国家同龄女性所穿的那样,在装饰和款式上过于浪费,而是尽量事先计划节约时间、精力和布料。在外国人看来是一片小得不能再小的布料,在中国妇女手里能做到物尽其用,这是议会中“家庭经济”的女作家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一个地方派不上用场,另一个地方一定能派上用场,即使是一些碎布头,还可用来粘合成鞋底。伦敦或纽约的行善之士,把自己用不上的衣服施舍给穷人,并不切实际地希望接受者不要因而成为单纯依靠救济过活的人。这真是弊大于利。但不管谁把类似的东西施舍给中国人,尽管他们所用的布料和式样与我们的截然不同,但也可有理由相信,这些特殊的物品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即使是一丁点儿,也不会被丢弃,而是与其他布料搭配在一起。
中国人经常在纸上题字送朋友,但纸是松松地缝在一块丝绸底子上的。用线缝而不用糨糊粘贴,为的是让受赠者以后可以方便地更换绸布上的字,使他拥有一块可长期使用的绸布!
中国人的节俭还可表现在小商贩的买卖中,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小到不引起注意。例如,一个小商贩能准确地知道各种火柴盒中的根数,并知道每盒能赚多少钱。
中国人的每一页旧账簿,都会用作糊窗子或做纸灯笼。
中国人处处节俭,就连确实必需的食品也尽量节俭。他们看不到其中的不合理,而以为是理所当然的。B.C.亨利博士。在《基督教与中国》一书中给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三个轿夫抬着他走了二十三英里路,花了五个小时。然后,轿夫们又回广州,去吃别人为他们提供的早餐。吃早餐前走了四十六英里的路,其中一半还是抬着轿,目的是省五分钱。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化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