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06年: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

2006年: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

作者:戴建中主编

开 本:小16开

书号ISBN:7801909313

定价:48.0

出版时间:2006-01-0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 本书特色

盘点年度前沿资讯,预测时代变幻风云!
“皮书”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几年推出的大型系列图书,它们由一系列权威研究报告组成,在每年的岁末年初对每一年度有关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该系列图书的作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为主,均为国内一流研究机构的一流专家,他们的看法和观点体现和反映了对中国与世界的现实和未来*高水平的理解和认识,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同时,每册图书均附有数据库光盘,该光盘既是电子书,又是数据库,安装后可通过电脑阅览,输入任意字词,均可快查询检索,阅读、研究更为方便快捷。
权威机构·品牌图书·每年新版;盘点年度前沿资讯,预测时代变幻风云。

2006年: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 内容简介

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为主,联合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工商联、北京市妇联、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研究撰写。该书覆盖了三大方面:社会结构、社会问题和社会稳定。在内容纷纭复杂中,从决策支持的定位与作用出发,力求适合决策层的要求。一是抓了动态分析的准确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理出真实的动态;二是抓了预测,根据市情,运用其他国家同样发展阶段做参照系,进行理性地预测;三是抓了对策建议。论述各选择的可行性,说明每一种选择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实施该政策的风险,或几种政策的组合优势。
[前言]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在1993年开始编写《首都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首开地方社科院编写各省、市、自治区蓝皮书之先河,十几年来已经为市委、市政府做出决策和各职能部门执行政策提供了大量信息和理论视角,并已经成为北京社科院的品牌项目。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系统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些新的精神和指示深刻揭示出,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社会进步才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真正内涵。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中国在现代化和制度转型双重变革中所遇到的巨大机会和深刻挑战,在北京往往也有集中的表现。这一切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繁杂的社会问题面前做出理性的判断,真正为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出谋划策。因此北京社科院从2006年起,把每年编写的单本《首都发展报告》分列为一套“北京蓝皮书”丛书,把原来《首都发展报告》中有关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的内容抽出来增补充实,单独编写成与《首都经济发展报告》并列的“社会蓝皮书”,即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2006年: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  编写《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的目的在于:①供市人大、市政协两会代表在北京地方法规制定、咨询时得到重要资料和依据;②供市委、市府做出决策时参考;③有利于政府职能部门听到科研学术界的意见,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工作机制;④让广大市民了解市情、社情,知情就会增加理解、信任和凝聚力,这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⑤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提供社会问题和社会理论探索、讨论、认同的平台。  《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坚持以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为首都的和谐社会建设出谋划策,坚持中央规定的地方社科院主要为地方党委、政府工作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与方向。  北京社科院在编写《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时,以“三条主线”、“三个结合”和“三支队伍”为自己的工作方法。  “三条主线”:继续坚持现在《中国首都发展报告》的指导思想,统一在:一抓动态分析的准确性、二抓预测、三抓对策建议。  “三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面向社会实践,但必须要有理论视角、观点、分析,立足于提升认识和改变工作机制;二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指标由少到多,逐年反馈、修改;三是时效性与持续性相结合,既要快速、及时反映当前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又要较具发展眼光,发现和跟踪更深层次上的变化原因和规律,作长时段的考察。  “三支队伍”:以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力量为主力,背靠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的研究力量,联合社会上的研究力量,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者。  《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的主要内容有:  (1)北京社会形势分析的总报告。  (2)社会结构分析。社会良性运转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结构的优化,包括比较均衡的人口结构、相对和谐的阶级阶层结构以及国家、社会、市场力量合理协调的组织结构。  (3)社会问题分析。每个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问题尤为复杂,但社会也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得到进步的。我们特别关注那些和社会变迁紧密联系的基本的持续性的社会问题,如:家庭与婚姻、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城乡部分群体生活贫困、教育和医疗、价值观念的变化等。也关注重大社会活动、社会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4)特定主题。每年的《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都会随社会形势变化或社会形势重点来选择一个特定问题,集中一组文章加以分析。2005年度主题为:北京的“社会稳定”。作为首都,维护稳定有其特殊意义,同时,构建和谐社会,减少和排除不稳定因素也是重中之重。目前尤其关注:①城市拆迁和农村征地;②流动人口如何纳入城市管理、③劳资关系。  (5)社会大事记。把一年来北京市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回顾一下,更能感觉到我们正在谱写历史,我们今天为之奋斗的事业必将是我们民族史中一段辉煌的章节。增写“大事记”,是我们在各种“蓝皮书”中首先做出的一个尝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已经取得一条宝贵的经验,大方向要坚持,具体策略和方法允许“试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坚持在探索解决具体社会问题时、在学术研究中,百家争鸣、兼容并蓄。在对同一个问题的讨论中,我们有时选用了从不同角度研究,因而看法不尽相同的文章,我们认为这对于开阔思路、周全的选择解决方案和设置备择方案都是有益的。当然,各位专家学者的见解,是他们个人研究、思考的结果,并不代表任何机构或本书编委会。  在本书付排后,北京市统计局发布了全国首次经济普查中有关北京经济状况的数据,由于核算方法的改进,查出多年漏报的一些数据,导致GDP等数字出现了很大变动。本书中一些引用的数据已经来不及随之而变,而且如何调整也有待专业部门拿出统一的意见。统计方法所改变的是数字,而不是已经发生的社会经济生活本身,因此对社会经济问题本体所做的分析并不会因为数字的修正而发生实质性偏误。  编写《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资助项目,全书结构安排、组稿协调、活动组织由本院社会学所负责。  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谢寿光、皮书出版中心主任范广伟、编辑丁凡等以及其他为本书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的各位友好。  我衷心希望这本新生的《中国首都社会发展报告》今后能够逐渐成熟,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各项工作一样,为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朱明德                   2005年12月26日写于北京社会科学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化 文化评述

在线阅读

上一篇:温州评判     下一篇:国际汉学。第12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