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大限
超越大限作者:美 巫鸿著 ; 郑岩编 开 本:其他 书号ISBN:9787208156265 定价:139.0 出版时间:2018-06-0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这些石雕的生动形象使它们拥有了丰富的传说:人们反复叙述曾看见它们从基座上腾空跃起。有记载说,梁朝建陵——也就是梁朝建立者萧衍的父亲的陵墓——前的石兽在546年突然立了起来,在阙门下和一条巨蛇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其中一只石兽还被这条怪蛇所伤。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它被载入了官修史书中,同时还见于当时著名诗人庾信的作品。这一传说以及其他有关的故事显然渊源于石兽的驱魔功能,同时也解释了它们随着时间推移而难以幸免的风化伤损。但尽管如此,这类奇异事件仍然不免导致带有政治色彩的解释。因此,当另一起类似事件被报告到朝廷时,一些大臣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而皇帝则怀疑这是民间反叛的预兆。两种解释的隐含逻辑都是相信石兽能够给生者带来上天预示。
越过这些石兽,参观者就置身于石柱前了。如上文所言,两根石柱柱头下都有用来刻铭的一方平板。如图27.3a 和图27.3b 所示,梁武帝之父墓地中石柱上的碑文如下:“太祖文皇帝之神道。”铭文的内容没有丝毫新奇之处。令人奇怪的是铭文书写的方式:左石柱上的铭文按照正常的书写格式,但右石柱上的铭文却是反文。尽管这两段铭文的内容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视觉效果则截然不同。左石柱上的铭文显示为由若干词汇所组成的连贯、可读的文本。但右石柱上的铭文乍一看去只是一些孤立的、不可读的符号。两组铭文的可读与不可读性导致了阅读上的时间顺序:尽管二者在神道上是同时所见,但在对它们的理解上必然有一个先后顺序。对于一个识字的人来讲,阅读左石柱上的正书铭文用不了几秒钟,但要理解右石柱的铭文则需要找到线索。这种线索见于两件铭文间的视觉的与物质的对应关系:它们对称的放置和相互呼应的形式表明了不可读的铭文是可读铭文的“镜像”。其结果是参观者下意识地依据左柱上的正书铭文来理解右柱上反书铭文的内容。
一旦参观者意识到这两件铭文是“ 同样”的,也就没有必要再继续逐字进行比较。因为不可读的铭文通过其镜像已变为可读。换言之,反书铭文内容的神秘性已经消失了:它不过是把一篇正常铭文反过来书写而已。仍然存在的是其“阅读”的神秘性:它不但变得可读,而且如果从它的“背面”——也就是从石柱的另一面——来阅读的话,它的格式甚至是正常的。一旦有了这种启示,反书铭文就从一个有待破译的主题转变为一个刺激想象力的东西了。在这些刻划符号的引导下,参观者的思绪被领到门的另一边。他忘却了固态、坚实的石头的存在,在他脑中,厚重的石板已经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一块“透明”之石。
所有的这些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心理游戏和一种很主观的解释,但对本文要讨论的六朝丧葬艺术和文学作品说来,这类知觉上的转换并不乏见。在葬礼仪式中,上文中提到的“参观者”事实上是作为一位哀悼者出现的。这种身份使他不可避免地考虑丧礼的象征意义以及丧葬建筑和器物的功能。是谁能在某一位置上“正面地”阅读反书铭文呢?换句话说,是谁处在阙门的另一边向外看呢?
任何一扇门总将空间分成内外两个部分。对墓地而言,一个阙门则是将空间分为生者和死者的两个世界。石柱上的正、反书铭文位于这两个世界的连接处以及从大门内外相对方向发出视线的交汇点。哀悼者的“自然”视线从大门之外向墓地内部延伸,在他的想象中,处在在神道那一端的死者的视线则是这一“自然”视线的逆转。对他来说死者的位置是明确的:不但他的尸体埋在神道那一端,他的生平也铭刻在那里的墓碑上。
这里*重要的一点是,这一想象性的阅读和视觉过程使得哀悼者在心理上经过一个从此世界到彼世界的位移。面对不可读的反书铭文,他的日常生活中的正常逻辑被冲击和动摇。对于两种铭文之间相互映照关系的发现使他自然而然地幻构出一个生死对立的强烈比喻。而他对两个铭文的顺序阅读则导致了从外到内的时序转移。当这种构想使他将自身置于大门那一边的时候,他的立足点已经与死者等同,他的思维和叙事可以从死者的角度出发。阙门的功用因此不仅仅是分割两个空间和两个世界:作为一个静态的、物质的界限,它是容易被通过的,但它永远保持它的存在;但是作为礼仪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如果阙门完满地完成它的象征意义,这种完成将取消它的物质性存在。这种象征性转变的前提是生者必须抛弃自身身份,接受另一世界的视点。这样他才能进入墓地而不侵犯它,这样他才能不仅向死者致敬,而且能为死者代言。
超越大限 作者简介
巫鸿(Wu Hung),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被遴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并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些荣誉的第1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空间”的美术史》(2018)、《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2019)等。
编者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美术史与考古学,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逝者的面具》等,合著有《山东佛教史迹》《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庵上坊》等。
艺术 艺术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