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理论解读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电影理论解读

电影理论解读

作者:罗伯特.斯塔姆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301284636

定价:66.0

出版时间:2017-07-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影理论解读 本书特色

  《电影理论解读》是世界电影理论史百年发展的集大成之作,对电影理论的起源、流派、重要代表人物、重要事件,以及电影理论的哲学基础、史学架构及多学科阐释,都做了极为详细的梳理和介绍。本书作者罗伯特·斯塔姆是当代世界重要的电影理论研究专家之一,在欧美电影学界富有盛誉。他的研究跨越学科建制,从文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总结、归纳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具有重大的学术规范价值。
内容简介

电影理论解读 内容简介

  《电影理论解读》是美国著名电影学者罗伯特·斯塔姆关于世界电影理论经典内容的全新论述。作者细致梳理了自电影问世以来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电影理论的起源,如林赛、芒斯特伯格对于电影本体的认知,到当代新电影理论的演变,如文化研究、德勒兹、后殖民论述及数字理论等。不仅在理论解读及其内在关联上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清晰勾勒出电影理论史的完整脉络。
  书中观点极具国际视野,在重点关注欧美电影理论演进的同时,也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电影理论观点,并依据不同地域与文化描绘出各自的独特发展。在理论解读中,本书还时刻关注理论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哲学基础,是深入了解世界电影理论的经典读本。

电影理论解读电影理论解读 前言


《电影理论解读》是布莱克威尔出版社(Blackwell)三本有关当代电影理论系列丛书之一,另外两本为论文选集,其中一本是由我与托比·米勒(Toby Miller)合编的《电影与理论》(Film and Theory),选自1970年至今的理论文章;另一本为《电影理论读本》(A Companion to Film Theory),重要理论大师为文论述个人专业学养,并预测未来发展。
电影理论方面的书籍很多,电影理论与批评的选集也很多(Nichols,1983; Rosen,1986),相对而言却很少有用历史的与国际性的宏观角度来看电影理论的论著。基多·阿里斯泰戈(Guido Aristarco)的《电影理论史》(Storia della Teoriche de Filme/History of Film Theory)出版于1951年,已是半个世纪前的事。达德利·安德鲁(Dudley Andrew)的《经典电影理论导论》(The Major Film Theories),以及安德鲁·图德(Andrew Tudor)的《电影理论》(Theories of Film),虽然都是质量很高的书,却出版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也就无法掌握*近的理论发展,而这正是本书所要尝试做的〔一直到本书付梓,我才注意到弗朗西斯科·卡塞蒂(Francesco Casetti)的名著《1945年以来的电影理论》(Teorie del Cinema 1945—1990/Film Theories Since 1945)已翻译成法文。它先以意大利文出版于1993年,法文译本则出现在1999年〕。
我不认为自己是理论家,我只是使用理论及阅读理论的人,一个跟理论“对话”的人。通常我运用理论不是为了搬弄理论,而是用来分析特定文本〔如《后窗》与《变色龙》(Zelig,1983)〕,或特定议题(例如电影中语言扮演的角色、观众所产生的文化自恋现象等)。
我与理论的对话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我住在北非的突尼斯,并在那里教书。我在那里开始阅读以法文书写的电影理论,主要是电影符号学刚开始的那些理论,我也参与了突尼斯当地非常蓬勃的电影文化活动,常到电影俱乐部或是电影图书馆走动。1968年到巴黎索邦大学念研究所的时候,我把对法国文学及其理论的研究,与每日(有时候一日三次)去电影资料馆看影片的经验结合在一起。我去旁听电影课,授课的老师包括侯麦(Eric Rohmer)、亨利·朗格卢瓦(Henri Langlois),以及让·米特里(Jean Mitry)。1969年我回加州伯克利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时,也透过伯克利的多种电影课程与理论保持接触。伯克利的电影课程分散在不同院系,而我从贝特兰德·奥格斯特(Bertrand Augst)教授那里受益*多。他一直带领我们了解巴黎*新的理论发展。在伯克利期间,我也是电影讨论小组的成员之一,其他成员包括:玛格丽特·摩斯(Margaret Morse)、桑迪·弗利特曼—刘易斯(Sandy Flitterman-Lewis)、珍妮特·博格斯特朗(Janet Bergstron)、莱杰·格林顿(Leger Grindon)、里克·普林杰(Rick Prelinger)以及孔坦斯·庞莱(Contance Penley),我们以高度的专注来阅读理论文本。1973年,我跟随我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贝特兰德·奥格斯特到了巴黎的美国电影研究中心,在那里我参加了由克里斯蒂安·梅茨(Christian Metz)、雷蒙·贝卢尔(Raymond Bellour)、米歇尔·马里(Michel Marie)、贾克·奥蒙(Jacaque Aumont)以及玛丽—克莱尔·罗帕斯(Marie-Claire Ropas)等人主持的座谈会。在一场由玛丽—克莱尔·罗帕斯主持讨论格劳贝尔·罗查(Glauber Rocha)的座谈会中,产生出了一篇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并以葡萄牙文发表,主题为罗查的影片《苦痛的大地》(Terra em Transe,1967)。我在巴黎的研究工作使得我与梅茨有长时期的书信往来,他是一位非常慷慨的学者,对我的文章不断提出建议,如同对待他自己的著述。
从那时候开始,我便通过开设一些课程与理论保持着对话,我所开的课程有:“电影观众观影情境理论”“电影与语言”“电影与电视符号学”以及“巴赫金与媒体”;我也写了一些书,并在其中大量注入理论,有《电影与文学的自反性》(Reflexivity in Film and Literature)、《电影符号学的新语汇》〔New Vocabularies in Film Semiotics,与桑迪·弗利特曼—刘易斯和鲍勃·伯戈因(Bob Burgoyne)等人合著〕、《颠覆的快感:巴赫金、文化批评与电影》(Subversive Pleasures: Bakhtin, Cultural Criticism, and Film)以及《绝想欧洲中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与媒体》〔Unthinking Eurocentr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Media,与埃拉·舒赫特(Ella Shohat)合著〕。有些时候,这些书的某些材料会经过重述与组合后在本书中出现,有关“自反性”的单元,里面的材料来自《电影与文学的自反性》;有关“另类美学”的材料来自《颠覆的快感》;“互文性”单元以及电影语言的问题,数据来自《电影符号学的新语汇》;“多元文化主义、族群、及再现”则引自《绝想欧洲中心主义》的部分素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艺术 影视艺术 影视理论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