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日记-每一天的音乐
永恒的日记-每一天的音乐作者:莱布雷希特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108053565 定价:49.0 出版时间:2016-04-0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永恒的日记-每一天的音乐 本书特色
音乐界和音乐家对所谓“周年纪念”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如痴如醉。各项音乐会的策划者们会反复不停地检索音乐历史资料,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从中寻找某某的百年庆、五十年庆或者诞辰庆等各类相关信息,并以此为由策划各种演出、音乐节或多媒体狂欢会。即使有些所谓“纪念”日模棱两可,或者根本微不足道,但只要“自……以来一百年”的神秘咒语一出现,立刻就能让音乐厅票房门口排上长队。 这种对于日历的狂热是音乐界的特别现象,在其他艺术中鲜少出现。尽管有人推测这种狂热的根源大概是因为人类大脑中分管音乐和数学的部分在同一区域,但其真正原因仍然很难解释清楚。 《每一天的音乐》收集记载了一年中的每一天在历史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名人逸事,以满足音乐界这种无伤大雅的“狂热”。这本书收集的事迹跨越西方音乐中整整14个和声世纪,也偶有不和谐之时,并侧重于重要的演出时刻或是伟大音乐家私生活中的片断。无论这些日常事件是琐碎还是宏大、是高尚庄严还是低级庸俗,它们绘成了一幅音乐发展史的迷你画像。 尽管所有条目都经过了小心的求证,但百分之百的准确恐怕非人力所能及。如果您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任何错误,我会万分感激地接受您的指正,并会在本书的修订版中加以改正。 除非与基本史实有重大出入,本书中大部分音乐事件的发生日期都以《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thenewgrovedictionaryofmusicandmusicians,macmillan,1980)和尼古拉斯?斯洛尼姆斯基(nicolasslonimsky,1894-1995)所编《1900年后的音乐》(musicsince1900,scribners,1937)的记载为准。1917年以前的俄国纪年在此以公元纪年表示,但英国1751年前的纪年并没有采用欧洲公历。*后,除非有特别说明,所有“首演”指的都是世界首演。 本书所包括的音乐家的死亡记录要远远超过出生记录,因为一个人的临终之言要比牙牙学语更重要;*终成就要比空口承诺更加让人印象深刻。或者,我们可以引用所罗门寓言:“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但相反的取向是,音乐家的初次登台要比告别演出更加受重视——除非“首演”恰好就是“绝唱”。 作者简介 诺曼·莱布雷希特,1948年出生于伦敦。bbc广播三台lebrechtlive栏目主持人,著有十余部音乐著作,包括全球热销的《大师的神话》、《谁杀了古典音乐》和《音乐逸事》等。
永恒的日记-每一天的音乐 内容简介
音乐,由于是用音符来作为它的语言,因为,不能聆听音符,往往很难去理解每一个音乐家,当平凡的我们手执一卷乐谱,却无法阅读的时候,任何伟大的音乐作品,其实都是极难深入人心,或者被流传的。但,音乐的历史却可以阅读的。
永恒的日记-每一天的音乐 目录
前言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后记鸣谢永恒的日记-每一天的音乐 相关资料
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也许都想阅读一点音乐史,希冀用音乐史的知识帮助自己增进对古典音乐的了解和理解。然而,真的让你研读诸如大部头的《简明牛津音乐史》或者是朗多尔米的《西方音乐史》,假如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当的文化素养,说实话,并非易事。以《谁杀了古典音乐》而名声大噪的英国乐评家莱布雷希特,有一本《永恒的日记——每一天的音乐》,堪称有趣可读的“袖珍音乐史”。 看书名,就能大致明白莱布雷希特是用一年365天日记的形式,收集记载了历史上的每一天发生过的许多与音乐相关的重要事件和名人逸事。尽管作者把“这种对于日历的狂热”归之为“音乐界的特别现象”,语含讥诮——确实,音乐界和唱片业热衷于各类“周年纪念”,以期从浩如烟海的音乐史料中发掘出具有商业前景的纪念音乐会和唱片专辑的信息;不过,对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来说,通过音乐日历,不失为学习音乐史知识的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本书而言,它至少让我们了解了三方面的知识: 首先是音乐史上的重大事件。比如,二战中发生在纳粹德国以及冷战时期的许多重要事件。1940年4月30日,作者记载,德国著名作曲家欣德米特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的教职;他被纳粹德国驱逐的罪名是“道德败坏”和“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1945年4月12日,盟军占领了德国,柏林爱乐乐团在这一天演出了布鲁克纳的《第四交响曲》;同日,理查?施特劳斯完成了为23件弦乐器创作的《变形曲》。二战硝烟散去,冷战阴云生起。莱布雷希特在1953年1月18日的日历中写道,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为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总统就职典礼谱写了《林肯组曲》,却被官方否定了,国会议员巴斯比给出的理由在今天听来也许非常可笑:“如果在一位特别以反对共产主义而胜出的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演奏科普兰的音乐,这无疑会使共和党为美国上下所耻笑。” 其次,本书可以匡正我们的一些知识缺陷,领略许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风范。 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概念,其实未必正确。比如,“交响乐之父”海顿人所共知,我们还知道,交响曲四乐章的结构形式是海顿确定的。莱布雷希特却在1717年6月19日的日历中告诉读者,生于波希米亚的作曲家施塔密茨一生写过74部交响曲,他是“交响曲四乐章结构之父”。勃拉姆斯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海顿主题变奏曲》,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首乐曲的主题来自海顿。其实不然,勃拉姆斯借用的主题是一首中世纪的圣咏《圣安东尼赞美诗》。 莱布雷希特还在日历中记述了一些体现音乐大师人格魅力的轶事。比如,桀骜不驯的托斯卡尼尼在90岁生日来临前的两个月,即1957年1月16日与世长辞。去世前,大师的一番由衷之言意味深长:“我不是天才。我没有创造任何东西。我只是演绎别人的音乐。我只是一个音乐人。”北欧作曲家格里格个性随和,但1894年法国发生的迫害犹太军官的德雷弗斯事件却让他义愤填膺,为此拒绝去法国指挥演出,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可贵的正义感。 书中还大量记载了音乐家们的逸事趣闻,让人在一笑之余,增广见闻,有所回味。诸如,印象派画家雷诺阿为瓦格纳画像,瓦格纳看后若有所思地说:“啊!啊!我看上去像一个新教牧师!”古诺听了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后,大声宣称:“对无能的肯定促生了教条的冗长。”德彪西与出版商坦然地谈论他的《大海》:“真正的大海用波浪游戏着,甚至比我写得好……”帕格尼尼试图驳斥那些说他与魔鬼合作的传闻,却毫无用处,只得说:“有人……毫不奇怪我能那样演奏,因为他清楚地看见我在演奏《巫女》变奏时,有个魔鬼附在我的胳膊上指挥着我的手臂,引导我的弓子。”这些,也许进不了音乐学家们的正史文本,但莱布雷希特小心求证,大部分取材于《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等重要文献,并以言简意赅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音乐图景。 ——豆瓣读者 历史其实就是一种记录,而较好的记录是一种原原本本地不带任何评价的记录。知识的氤氲里,形成于阅读的量,而阅读量之后,蕴藏了下一次的认识的飞跃。这本书给了产生这种阅读量的路径,沿着那些破碎的每日记录,点点滴滴积累成一部精巧的音乐史构架,当然,是构架,因为其丰富的内涵,需要其他书的丰富。而对我们这些仅仅好奇于音乐的人来说,它,足够了。 ——豆瓣读者
艺术 音乐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