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痛

作者:苏菲卡尔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62483922

定价:78.0

出版时间:2014-11-25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痛 本书特色

苏菲·卡尔获得一笔奖学金,到日本进修三个月,与恋人m约定在新德里会面,*终却等来分手的消息。为了尽快从失恋的打击中恢复,她不断向朋友和陌生人诉说她的爱情悲剧,也聆听对方讲述他们的痛苦。苏菲不停地用照片和文字,记录她从巴黎乘火车穿越西伯利亚到中国,辗转到达日本的旅途经历。然后写下那些听到的令人心碎的故事,以求治愈自己的痛苦。 这是一本前所未有的书,文本分为两个部分:痛苦之前和痛苦之后。 **部分苏菲通过照片和文字记录了92天中的92个片段,每一天都以倒计时的方式呈现。 第二部分苏菲用不同的口气重复讲述自己的情感经历,并请朋友和陌生人讲述各自的*痛苦记忆,来缓解自己的痛苦。

痛 内容简介

● 一部关于爱的书,记录了分手前的92天,分手后的99天。 ● 一部关于爱之痛苦、挫折的书,苏菲·卡尔用244张照片和8万文字重新厘清了这段经历。这段感情令她悲伤不已,她不停地记下痛苦,不停地寻找朋友和陌生人,倾听他们*痛苦的时刻。她的痛苦后来慢慢地消失在众多的痛苦中。 ● 一部当代法国艺术界*负盛名的作品,本书曾以戏剧、装置艺术等形式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轰动和广泛关注。是法国学文艺的人必看圣典。 ● 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苏菲·卡尔借助装置、照片、文字叙述及录像、电影等表现手法,以自传的方式,并遵循严格的艺术准则,将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升华为艺术,表现私人和与他人关系的主题,影响巨大。 ● 本书所表达的情感是每一个人都曾遇到或经历过的,但苏菲通过艺术家的视角,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读来让人震惊、感叹和唏嘘。

痛 相关资料

视觉艺术很少能像文学或电影那样,激起观者强烈的情感反应。苏菲卡尔的《痛》做到了。

——《纽约时报》

她着迷于公共生活和私人空间中的过渡地带,这导致了她在艺术创作行为中,将自己置身于私人侦探、心理学家和法医的社会位置。

——nancy

苏菲·卡尔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向文字与摄影之间的关系发出“质疑与挑战”,并在她的作品中深刻地描绘了“人类的脆弱性”,从而对年轻一代艺术家起到了“鼓舞作用”。

——2010年荣获哈苏基金会年度国际摄影奖授奖辞

苏菲·卡尔的作品的显著特点是故意设限,让人想到1960年代的文学运动oulipo(潜在文学工厂)。她的作品不断描述人性的弱点,检验身份和私密性问题。她因侦探般跟踪陌生人并调查他们的私生活的能力而闻名。她的摄影作品通常包含写在画板上的她自己的写作文本。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

这是苏菲·卡尔作品中的一个命题:她会大量地利用情感,同时通过一种打碎的、概念化的形式,使用文本(她那著名的“叙事艺术”)和图片—文档来构成中立性立场,假装不去触碰这些情感。但是这无关紧要。情感的冲击力依然炽烈。

——拔哥

往返于文学与摄影之间的女性艺术家苏菲·卡尔,被喻为20世纪末法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她的摄影作品多从生活经历出发,伴随着诗意的书写文字,描述、揭露、再现、重塑自身或他人的私密经验。图文相伴的作品呈现,带着美感与优雅的气质,有时像纪实的自传,有时则像虚构的自传体小说(autofiction),游移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张君懿、张韵婷

就这样循环往复,苏菲的叙述越来越简练,越来越冷静,越来越客观,那些字迹也越来越淡,直至看不清。最后,她说:够了,我的痛苦消失了。

——墨远

苏菲·卡尔的艺术混合了图像和文字,并用其激起通常只有在史诗文献和电影中才能得到的强烈情绪。她大部分的非凡作品指向的却多数是平凡的人,从拥有病态好奇心的《地址簿》到多情背叛的《痛》,她知道如何去提高赌注并将一般的怪癖扩张成悲剧性的残缺。她是一位能将个人的私密性推向艺术高度的操纵大师。

——孙懿欢

痛 作者简介

苏菲·卡尔,1953年10月9日生于巴黎。法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装置和观念艺术家、摄影师、作家、导演等。父亲是一名肿瘤科医生,也是一位艺术品收藏家,与很多艺术家来往密切。苏菲从小耳濡目染,走上了艺术之路。 1979年,在结束了长达七年的环球旅行之后,苏菲回到出生地巴黎。既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也没有朋友,便决定在大街上跟踪陌生的行人,似乎想通过他们的眼睛重新审视巴黎。她拍照,并记录下行踪。她随意选了一名男子,跟着他一直去了威尼斯,于是有了作品《威尼斯跟踪》。这一年,苏菲还有一次突发灵感,连续八天的时间,随机邀请了一批人,分别在她的床上躺几个小时。她给这些人拍照片,问一些问题,并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入睡者》(Les Dormeurs)。从此,苏菲不断突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一直致力于探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关系,常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她跟踪过大街上陌生的行人,也雇用过私家侦探跟踪并偷拍自己。她特别重视观众或读者的参与,希望和他们一起进行创作。 2010年荣获哈苏基金会年度国际摄影奖(le prix Hasselblad)。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艺术 艺术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