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 文学 电影阅读经验-(全三册)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 文学 电影阅读经验-(全三册)

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 文学 电影阅读经验-(全三册)

作者:张志扬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208125551

定价:129.0

出版时间:2015-01-0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阴郁的礼拜天(gloomysunday)—读《布达佩斯之恋》

 《暗算》中的不解之密—三个临风者之死

 “升腾与坠落”:“二战”影片个案比较——德国占领下的法国与日本占领下的中国

 肉体:没有灵魂的书写 灵魂:没有肉体的朗读

——小说《朗读者》与电影《生死朗读》 的一个西方传统隐喻

 理想与罪——《香水》的象征域

 机器人的梦空间(梦境也难逃?)

 ——《盗梦空间》与《山楂树之恋》随感

 饥饿游戏——新罗马帝国的“罗马斗兽场”

 西方影视政治伦理——电影札记

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 文学 电影阅读经验-(全三册) 相关资料


  张志扬的学术生涯始于改革开放,八十年代中期从湖北省社科院调至湖北大学,受命支撑该校德国哲学研究所,九十年代初南下海南大学,与友人共同筹建海大社科中心,教书育人至今。凭靠狱中修炼得来的德国古典哲学功力,张志扬在八、九十年代致力研究德国现象学和存在哲学;2000年后,张志扬的思索进一步在政治哲学、诸神学与哲学之间展开,用他自己的话说:哲学向政治哲学——用语言两不性去西方本体形而上性;政治哲学向诸神之学——用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去西方一元一神性;诸神之学向哲学——用元典的无形之道去西方意识形态性。二十多年的学术生涯,狱中学历磨练出来的硬朗思想个性和雕刻时光的独特文风始终担挑着中国哲学思想百年来的艰难重负。



  ——刘小枫



  我觉得,所谓“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年多年,中国学术(汉语学术)大有成为西方理论的“跑马场”的味道,各色理论和思潮浩荡而来,且迅速切换,一不小心就掉了队。志扬教授一直没有掉队,而且经常暗暗地起到引领之作用,无论是1980年代的存在哲学(实存哲学),还是后来的语言哲学、宗教哲学,抑或是更后来的政治哲学,志扬教授都十分敏感地把握了学术热点切换的节奏;而同时,他对于这种快速切换又是特别警觉的,而且是反思最多的。这种反思,才是汉语学术自主性之确立的肇始。



  ——孙周兴

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 文学 电影阅读经验-(全三册) 作者简介

张志扬,即墨哲兰,1940年生于武汉,1980年进入学界,1994年南迁海南大学,任职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以来,其人为学之属乃既坚守学术个性又不断推进问题者.主要研究方向以"清理西方形而上学马厩"为始:
(1)重审西方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得出"语言两不性",即语言既不能证实本体也不能证伪本体,使本体论和虚无主义的所谓"两级摇摆"成为虚假对立;(2)追踪西方哲学史开端裂隙的"阴影之谷",由此发掘其演变的"临界思想"资源,着重描述其"偶在"特性并提出非对立同一的悖论式"偶在论";(3)先是为了消极地作为现代性理论的"检测与防御"机制,(4)后才意识到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既能审视还原自居"普世价值"的西方哲学不过是地中海区域以"功能性善"为其属性的"民族文化种性"表现,其向世界推进的"科学进化论"外表是"启蒙主义"实质是"殖民主义"的帝国梦想,又能审视复兴东方民族文化种性之驾驭技术理性或"神性"、或"德性"以救治西方技术化到非人属的物义论倾向.
循此以"归根复命"是焉.

幽僻处可有人行?-事件 文学 电影阅读经验-(全三册)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艺术

在线阅读

上一篇:聆听大门     下一篇:钢琴名曲精粹(3)(含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