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2009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音乐文化2009

音乐文化2009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3941399

定价:38.0

出版时间:2010-04-01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音乐文化2009 相关资料

插图:无论以何种再生性内容重构梵乐团的音乐形态,在重建的梵乐团与有着千年历史的大相国寺悠久的历史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关联是局内人的根本追求中,他们借助上述音乐形态的种种再造,贴近信众审美需求.丰富佛曲表现力,进而提高知名度,使其音乐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结语当我们面对一个被称为“传统”的音乐形式,有必要刻意区分其原生性内容与再生性内容,这样才能更清晰地看出传统音乐形式得以传衍的方式,即原生保持了传统音乐形式的中心特征,留存了根基;而再生使传统不断更新,为其带来活力。综合两个乐班“原生——再生”之间的消长,不难看出,其原生性内容留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但一个乐班之所以在百年传承与变迁后,仍被视为同一个乐班,即因存在其中的原生性内容为其留存了不同于其他乐班的特质。再生性内容的出现既可能出于乐人的无奈之举,也可能是积极应对。不管它们以何种形式出现,带来的客观效果大都是促使一个乐班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其更加灵活、充满活力地传承下去。在研究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时,需要关注“国家在场”与“内应机制”两方面的作用和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传统音乐传承与变迁的动力,即“国家在场”对于民间乐班的种种外在导向和民间乐班自身“内应机制”对社会文化变迁做出的调整、运作和创造。在一个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国家在场”对民间的型塑是必然的,可渗透到传统音乐事项的各个方面,对乐班的传承和变迁起到导向、推动或阻碍作用。通过“内应机制”,乐人们积极调整,改变着自己的意识、音乐行为和与音乐相关的物质形式,以应对“社会一文化”变迁带来的冲击。在对豫中笙管乐班传承与变迁研究中,本文着重用“原生”与“再生”的视角,和“国家在场”与“内应机制”的相互观照,探寻民间社会音乐形式得以传衍的不竭动力。然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是一个及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还有众多的文化现象等待研究者做出进一步阐释。

音乐文化2009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艺术 音乐 理论/欣赏

在线阅读

上一篇:音乐文化2008     下一篇:人物设计从入门到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