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表索引卷-中华艺术通史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年表索引卷-中华艺术通史

年表索引卷-中华艺术通史

作者:林秀娣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303076987

定价:198.0

出版时间:2009-01-0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表索引卷-中华艺术通史 本书特色

《中华艺术通史年表索引卷14》是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大课题之一。

年表索引卷-中华艺术通史 节选

《中华艺术通史》是一部以音乐、舞蹈、戏曲、说唱、杂技、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和工艺等全部艺术门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大型史论著作。全书按中国历史发展顺序,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清宣统三年(1911年),采取断代分为14卷。700万字,3000幅图;图文相随,铜版彩色精印。14卷分别为:《原始卷》、《夏商周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北朝卷》、《隋唐卷》(上下编)、《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卷》(上下编)、《元代卷》、《明代卷》(上下编)、《清代卷》(上下编)、《年表索引卷》。这是一部在国内外本领域内填补空白的、具有开创意义的巨型著作。   《中华艺术通史》1995年开始筹备;1996年正式启动;1998年2月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九五”规划重大课题;2001年完稿;2002年、2003年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专家意见修改;从2004 年纳入出版计划,截至2006年底,全书除《年表索引卷》外的13卷全部完成出版。《中华艺术通史》问世后,已经参加了2006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全国大学生图书定货会,以及2007年北京全国图书定货会,受到广大读者、专家以及中央领导一致好评。各媒体也纷纷给以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文汇读书报》都分别以专版、专访介绍和评价了《中华艺术通史》的学术价值。《光明日报》评价此书“宛如徐徐展开的一幅壮丽、流动的巨型画卷,把中华艺术的博大与精深显见于人”。  《中华艺术通史》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学术工程,它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为主体,吸收全国范围内多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史论家参加,历经十载的艰辛努力而完成。课题组成员63人,特聘审稿撰稿专家16人。如果算上后期的出版编辑及审核稿,参与这项学术工程的专家不会少于150人。他们为《中华艺术通史》的完成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牺牲了宝贵的精力、时间和个人利益,甚至于不惜牺牲个人的健康。《中华艺术通史》去世的两位编委、常务副总主编兼《明代卷》上编主编苏国荣同志和《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卷》下编主编刘晓路同志,都是在交稿不久先后患病去世,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中华艺术通史》的编撰,虽采取断代分卷的形式,却决不是这一时期各艺术门类的重复和拼装,而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立足于社会总貌和艺术发展的总体把握,重视整体的、宏观的研究,着眼于概括和总结每个时代艺术共同的和持久的发展规律,将共生于同一社会环境或文化氛围内的各门类艺术的成就科学地反映出来。  《中华艺术通史》的编撰,坚持了辩证的比较研究方法。编撰中,重视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社会思潮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但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表现形态以及艺术家主体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和创造,却始终是这部《艺术通史》探讨、研究的核心。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代表每个时代的艺术门类,杰出的艺术家和艺术品,论述它们对中华艺术以至世界艺术作出的独特贡献,是这部《艺术通史》所坚持的研究方法。  《中华艺术通史》的编撰,对中华艺术精神及其特有的观念体系的探讨中,突出了中华艺术作为古老的东方传统艺术的代表,与西方艺术传统之不同。在中华艺术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中,无论是内涵和形式,在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上则更强调艺术家的心灵感受和生命意兴的表达,强烈地显示着主体创造的精神情采,并形成了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美学与艺术理论体系。  《中华艺术通史》在编撰中更重视了各民族艺术的融合与中外艺术的交流。“中华”之得名,由来很久,并且自称“中华”,就蕴含着有文化的民族的寓意。中华艺术是中华古老文化其中取得*灿烂成就的一部分。它像中华文化一样,是以汉民族艺术为骨干,融合着中国境内历史上的多民族的艺术创造。  《中华艺术通史》的学术价值,首先取决于它涵盖的丰富内容和广博的研究对象。他将各种艺术门类和样式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其发展演变的脉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清晰的勾勒,给读者提供了一次全方位的、系统的认识中华艺术发展的历史机遇。其学术价值,还在于它通过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令人信服地揭示出中华艺术的美学神韵,及其形成、发展和升华的过程。《中华艺术通史》的研究专家们,在客观地梳理和勾勒各种艺术门类样式发展演变脉络的同时,有意识地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各种艺术门类共同遵循和蕴涵的艺术规律和美学神韵进行了提炼和概括,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和感受中华艺术神韵和精髓。无论怎么说,这部《中华艺术通史》的完成,将在学术性、文献性、实用性三方面体现其价值。它是对本世纪各艺术门类史研究成果的全面而简要的集成性继承。克服了以往艺术史研究偏于社会学的单一倾向,在哲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研究中,阐发了中华艺术审美历史的丰富性;尽可能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资料,提出了新的观点,对21世纪的艺术史论研究和其他社会学科的研究有所启发。这是一部能代表当前国家级水平的艺术史研究著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稳定性和不可替代性。显示了其历史的文献价值。这也是一部有重要实用价值的著作,《中华艺术通史》虽然是史的著作,但是具有艺术包括百科的性质,是各级图书馆**的书,又是国内外学者了解中国艺术的重要窗户,还是各类院校艺术学教育的重要教学参考书。  《中华艺术通史》,确是一项初次尝试整合的科研课题,参加《中华艺术通史》编撰的各分卷主编,多是各门类艺术史论,或者是艺术学和美学理论的专家和学者,虽然研究一个时代的门类艺术也离不开这个时代的社会文艺思潮,以及各门类艺术相互影响与促进,但是一个时代艺术的整体发展,总还是有更复杂、更深沉的规律与动因。参加《中华艺术通史》编撰的专家和学者毕竟会受到知识和修养的局限,又是填补这样一部艺术学史空白的课题,决不可能在**次整合中就完成的尽善尽美。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流传下来的艺术遗产,既是中华文化的璀灿的标志,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奇葩,深入地研究、阐释、和发掘她的宝贵传统是没有穷尽之时的。因而,这次初步整合的《中华艺术通史》难免留下谬误、缺陷和遗憾,我们期待着未来艺术史论研究中得到批评、纠正和弥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艺术 艺术理论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