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山印象

首页 > 作文 > 高中作文 > 高中一年级作文/2015-07-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说起呼山,在我的记忆里,是一片牧草很丰富的地方,那里地势较为平坦开阔,早已成为当地的村民理想的“天然牧场”,每到农闲的季节,当地的农民都会将自己的牲畜赶到那里,让它们享受丰足的草料、自然的乐趣,繁衍生息,当地的人称之为“放野牛”(放野牛就是人跟不在牛的旁边守候,任它在山上自由生活),人们只要定期的察看便不会有事。  
我的家就在呼山的对面,小时候,我是经常在呼山这个地方放牧的,那时,呼山一带人烟较为稀少,偌大的一个地方,就那么两小间屋子,横在夕阳之外,显得很苍凉。长期客居这里的人除了牧场的管理人员之外,还有一些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据说是澳大利亚的,他们在这里有一片很大的牧场,长年都在此放牧。这些人在闲暇的时候,总是开着他们的轿车,不管是白天或黑夜,到处巡游,察看地形,显得很充实,从那时起,我第一次见到了平生以来所谓的轿车。当然偶尔也会碰见一些当地人,但他们大多都是来察看自家牲畜的,看了就走,一般不作停留。 
这些牧场用打桩得铁丝网围着,面积很大,里面的牧草长得异常旺盛,当地人的耕牛是不准进去的,要是进去了也会被驱赶到圈外。我们这些当地人更是不敢靠近半分,巡山的老人告诉我说,没事时,请不要靠近铁丝网,那上面是电网,当心触电,会死人的,还说要是被那些外国人抓住了,会将人开膛破腹,拿去练油。就听这么一说,在我们这些小孩的心里是莫大的畏惧,只能站山丘之巅远远的观望,现在想起来,真有点不可思议,只能说那时太小,也没有见过世面。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时候又第一次听到太阳能发电之说。 
在农闲的季节,我们这些当地人的耕牛一般是撵上村子对面的呼山“放野牛”,等到收割完田中的稻谷,才把耕牛从山上撵下来,一窝的赶到田里,将谷茬踩进稀泥里沤烂,我们傣家人成之为“踩田”,为种植下一季稻谷作准备。 
祖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每当稻田秧苗变得青绿之时,也就是农闲的时候,他就会带上我一起去到呼山查看自家的耕牛,对于年少的我来说,这是十分快乐的事。平时农村的孩子没什么玩的,在家呆惯了,总觉得无所事事。每当这时候我就会像从笼中放飞的小鸟一般,投入广阔的自然,尽情释放自己心情。要知道,跟祖父上呼山有许多我感兴趣的事,我可以跟在祖父的后面,边走边听祖父讲述过去的传奇故事,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什么《田螺姑娘》,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也曾为那缠绵悱恻、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所感染、所吸引,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我们走在曲折的山路上,虽然汗水打湿了衣襟,使人有些疲惫,但偶有山风拂面而过时,总让人带来几分清爽和舒坦,如今这种心情是很难找到了。运气好的时候,还会在白蚂蚁的窝穴边采到我们称之为“飢纵”的蘑菇,也会在树丛中碰见雀窝,有时窝里还会有雀蛋或刚孵化不久的小雀,那时没有袒护生灵、保护益鸟的意识,因此,每当被我遇见,它们总是在绝难逃,带回来的雀蛋总是被我煮吃了,而那些刚孵化的幼鸟总是被我“养死”了,想想真有点荼毒生灵。当然这种“好运”是很少遇见的,在我的记忆里也只好像是两三次而已。 
几经翻山越岭,便到了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祖父告诉我,这就是呼山。在我的眼里,呼山除了牧草丰盛之外,还缺乏水,即便有水,人是不能喝的,这些水都是下雨时聚汇在低洼处形成的死水塘,只能供牛羊饮用,水质青绿青绿的,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因此,每次上山前我和祖父都要带足饮用水,如果不带水,口渴时要得走较远的山路到牧场上讨水,很是费力。遇到干旱的年月,这些水塘都会变干,牛羊们只得走很远的山路,到红河边饮水补给,喝饱饮足之后,又返回牧草丰盛的呼山进食。正因为这样,有时人虽到达呼山,却见不到自家的耕牛,只好翻山越岭到红河江边查看,几经上山下山,一天下来总有些疲劳,这种情况是我最不愿遇到的。 
呼山的地势较为平坦,地势起伏不大,在边疆山区可算是“一马平川”的那种地形吧,这里虽是热区,白天日光很强,但呼山是独成一体的山梁,随时都有山风,从河谷吹上来的清风,舒坦得可以让人飞舞,任你驰骋于荒原旷野之巅。山的北面是红河,南面是无名的小支流,流沙量很大,光着脚在水中行走,总让人感到陿意万分。 
呼山是哀牢山脉的一部分,从远处看,呼山就像一条龙,头朝东,尾朝西,也许是大自然的天工巧夺,或许是鬼斧神工的造化,在红河江水迂回的地方,形成了颇有气势的“饮江龙”。此龙从西而来,经过火窖一般的红河谷,口喝难耐,正在红河江边饮水呢! 因此,当地人也称之为“卧龙山”。当然在呼山上,还流传着一些让人神往、鬼魅离奇的传奇故事,什么“金牛的传说”,“金兔子的传说”,这些都是我从小就爱听的不老的传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故事和传说,也在慢慢的淡忘,也不再相信那些离奇的讲述,但有一点我很相信,就是呼山是块富足的地方。 
据祖父讲,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有一批称之为“呼山民兵团”垦殖者在呼山一带开发,种植过甘蔗等热区作物,听说甘蔗都长得很好,种植的“台湾甘蔗”有大人的手腕那么粗,水分多、口感好,其他农作物也长势良好,但在开发过程中,死了很多人,有的病死,有的死于机械,后来这些人都不知不觉的走光了。据当地人说,是因为这些人坏了山体的龙脉,才遭此报应。之后,便荒废了几十年,直到近年元阳实施异地扶贫开发的时候。 
时间流转,十多年过去了,这里不再是老模样,当年我查看耕牛息脚的那棵大芒果树不见了,这里变成了巨大的水库,那满坡的荒草,变成了成片的甘蔗林,还有芒果、印楝、木薯等经济作物,让人感觉不到这就是当年我曾经多次到过的呼山,唯一留住的也只是昔日模糊的生活片断。 
如今路变宽了,弹石路修了起来,走进呼山,映入你眼帘的是宽阔的水泥卫生街道、整齐协调的房屋,红砖绿瓦,掩映于青山碧空之间。街道两旁葱绿的印楝树果实挂满枝头,鸡鸣于绿树之巅,狗吠与村落之间。追逐打闹的孩子,休闲高谈的人群,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大小商铺,商品充足,一个新兴的小城镇,悄然在呼山这一热区广袤的土地上崛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该村委会姓杨的支书告诉我,由于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搬迁到这里的村民,得到了很好的优待,分到了耕地,种上了甘蔗、木薯等经济作物,移民年人均收入可达1000元以上,收入比在搬迁之前翻了几十倍,这是异地搬迁的结果。
 
上一篇:错乱的感觉     下一篇:嗅着长安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