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飞的教室》读后感
不读“幼稚之书”久已,忽而捧起女儿的《会飞的教室》大有手不释卷之感。故事里鲜明的人物形象,童真童趣的语言特色,仿佛让我走进了一片失之已久的田地,那里遍地真情堆积怎一个“爱”字了得。借学校开展和学生同读书共成长的春风,我深入研读了《会飞的教室》一书,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本书有以下几点值得深思之处:
一、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本书共提到了四位老师分别是:正义老师——培克、禁烟老师——罗勃、自然老师——格林、德文老师——葛禄依。孩子们最喜欢是正义老师和禁烟老师,最不喜欢的是自然老师格林。他们不喜欢自然老师的原因是这个老师一成不变一个笑话竟然讲了一辈子,学生不满足他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他们喜欢正义老师对他们的真诚和理解,还有正义老师的那份正直。正义老师甘愿和他们一起受罚,耐心听他们讲解他们的故事,对孩子有发自心底的关爱和帮助。他们喜欢禁烟老师的善良、宽容以及聪明才智。禁烟老师为他们出谋划策,同他们亲密交流,而且充满神奇色彩。从这两个人物中我们似乎应该看到学生需要的好老师是什么样子的,这是这本书独特之处,也是众多教育名著、教育讲座所没有回答的。但是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也不能限于简单的模仿或参照,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探索。
二、感受学生的感受
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自己的广阔天地。这些都是我们成人老师所不了解、所不易感受的。本书中呈现的所有故事和情节几乎处处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孩子气息、孩子思维。老师总在挖空心思,想如何指导、引导、疏导学生,可是似乎又充满误导。有时候不妨简单一点学会去感受学生的感受,用孩子的思维去想问题可能很多教育难题也会迎刃而解。我想本书作者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在于正确感受了孩子的感受才能把故事写的那么逼真那么耐人寻味。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和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能试着感受学生的感受,思考学生的思考用最真诚、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一本好书可以给我们无尽的思考,一本好书也可以让我们站在新的高度,就看我们怎样品味与欣赏。感谢《会飞的教室》,感谢同读书共成长活动。愿世界有更多精彩纷呈的书籍,愿教育有更宽广无垠的舞台。
一、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本书共提到了四位老师分别是:正义老师——培克、禁烟老师——罗勃、自然老师——格林、德文老师——葛禄依。孩子们最喜欢是正义老师和禁烟老师,最不喜欢的是自然老师格林。他们不喜欢自然老师的原因是这个老师一成不变一个笑话竟然讲了一辈子,学生不满足他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他们喜欢正义老师对他们的真诚和理解,还有正义老师的那份正直。正义老师甘愿和他们一起受罚,耐心听他们讲解他们的故事,对孩子有发自心底的关爱和帮助。他们喜欢禁烟老师的善良、宽容以及聪明才智。禁烟老师为他们出谋划策,同他们亲密交流,而且充满神奇色彩。从这两个人物中我们似乎应该看到学生需要的好老师是什么样子的,这是这本书独特之处,也是众多教育名著、教育讲座所没有回答的。但是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也不能限于简单的模仿或参照,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探索。
二、感受学生的感受
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自己的广阔天地。这些都是我们成人老师所不了解、所不易感受的。本书中呈现的所有故事和情节几乎处处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孩子气息、孩子思维。老师总在挖空心思,想如何指导、引导、疏导学生,可是似乎又充满误导。有时候不妨简单一点学会去感受学生的感受,用孩子的思维去想问题可能很多教育难题也会迎刃而解。我想本书作者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在于正确感受了孩子的感受才能把故事写的那么逼真那么耐人寻味。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和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能试着感受学生的感受,思考学生的思考用最真诚、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一本好书可以给我们无尽的思考,一本好书也可以让我们站在新的高度,就看我们怎样品味与欣赏。感谢《会飞的教室》,感谢同读书共成长活动。愿世界有更多精彩纷呈的书籍,愿教育有更宽广无垠的舞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黑天鹅紫水晶读后感
下一篇:倡议书——保护地球,节约用水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