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用音序查字法查“蹭”“餐”“蹿”应查大写字母C。()2.“晾”“谅”“凉”是同音字。()3.松鼠到了冬天就开始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4.-六年级语文
题文
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用音序查字法查“蹭”“餐”“蹿”应查大写字母C。( ) 2.“晾”“谅”“凉”是同音字。( ) 3.松鼠到了冬天就开始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 ) 4.“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这句话表现对松鼠动作灵活的称赞。( ) |
答案
1.√ 2.× 3.× 4.√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用音序查字法..”主要考查你对 查字典,同音字辨析,理解句子,课文理解,课文背诵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查字典同音字辨析理解句子课文理解,课文背诵
考点名称:查字典
- 小学阶段需掌握3种查字典的方法:
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
知道所查字的读音,就可以用音序查字法;
在不知道读音,又不知道字义的情况下,可以用部首查字法;
有些字既不知道读音又不知道所查字的部首,可以用数笔画查字法。 查字典的适用方法及技巧:
1、音序检字法
音序检字法就是根据汉字的读音查检字典的方法.要查会读的但不会写的字或不懂的字,一般用此法查找。
使用音序检字法检字的具体步骤是:
(1) 认清所查字的音节,确定音序;
(2)在字典前面的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该音序下找到该音节,并记下该音节右边所标明的页码;
(3)根据音节后注明的页码,从正文中找出该音节,再查找要查的字。
2、部首检字法
某些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字形结构,把同一偏旁的字归在一起,分部排列,作为查字依据,这个排在一部最前面的偏旁就称为部首。
汉字的偏旁中,有些本身就是一个字,如: “贝” “厂”;有些在字形上已略有变化,如: “木”作偏旁,变成 “木”, “马”作偏旁,变成 “马”;还有些字,作偏旁时已变成另外一种形体,比如: “食”变成 “食” 等.
偏旁部首在合体字里的位置,在左右一般称作 “旁”,在上方的一般称为 “头”或 “盖”,在下方的称作 “底”,在外边的称为 “框”.如: “禾字旁”, “竹字头”, “皿字底”, “门字框”等.
部首检字法就是按字的偏旁部首的笔画多少和出除部首外笔画多少的顺序来查检字典的方法.知道字怎么写但不知道读什么音时,可用此法查找.
使用部首检字法检字的具体步骤是:
(1)首先要确定字的部首.
(2)根据部首的笔画在 “部首目录”中找到该部首及它在 “检字表”中的页码.
(3)根据所查部首的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这个部首,除去部首外,数一数余下的笔画数,找到相应的笔画栏,就可以找到要查的字及它在字典正文中的页码.
(4)按知道的页码在正文中查检,找到要查的字.3
3、笔画检字法
笔画检字法就是根据汉字的笔画多少查检字典的方法.要查不知道读音,又找不准部首的字,一般可以用此法查找.
使用笔画检字法的具体步骤是:
(1)先数出所要查的字的笔画数.
(2)笔画数相同的字如果很多,就按字的第一笔的顺序找.<<新华字典>>中的 “难检字笔画索引”,是按横,竖,撇,点,折的顺序安排笔画数相同的字的顺序的.
(3)笔画数相同的字,如起笔也相同,那就再看它们的第二笔,确定该字在笔画数和起笔都相同的一组字中的次序,第二笔还是按(横,竖,撇,点,折)的顺序排列的.如果第二笔也相同,再看第三笔,依次类推.
考点名称:同音字辨析
- 同音字:
就是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但字形、意义不同的字。
如:唐—糖—堂 小学常见同音字辨析:
意 (意义) 蜂 (蜜蜂) 幔 (幔子) 脑 (头脑) 忘 (忘记)
忆 (回忆) 锋 (锋利) 漫 (漫过) 玛 (玛瑙) 望 (望见)
义 (义务) 峰 (山峰) 慢 (快慢) 恼 (烦恼) 妄 (妄想)级 (年级) 和 (和平) 捡 (捡拾) 密 (秘密) 辨 (辨别)
集 (集体) 合 (合并) 检 (检查) 蜜 (蜜蜂) 辩 (争辩)
急 (急忙) 河 (河水) 俭 (节俭) 秘 (秘诀) 辫 (辫子)
及 (及时) 禾 (禾苗) 拣 (挑拣)往 (来往) 溪 (溪水) 艘 (一艘) 刻 (刻苦) 站 (站立)
网 (网吧) 西 (东西) 搜 (搜寻) 克 (克服) 战 (战士)部 (部队) 练 (练习) 番 (一番) 架 (架子) 燕 (燕子)
步 (散步) 炼 (锻炼) 翻 (翻身) 驾 (驾驶) 雁 (大雁)
首 (首都) 扬 (发扬) 另 (另外) 筒 (简单) 栏 (栏杆)
手 (手指) 杨 (杨树) 令 (命令) 减 (减法) 拦 (阻拦)纱 (纱布) 祥 (吉祥) 培 (培养) 使 (使用) 梨 (梨树)
沙 (沙发) 详 (详略) 陪 (陪伴) 始 (开始) 犁 (犁田)吊 (吊车) 需 (需要) 凶 (凶恶) 毫 (毫米) 贯 (一贯)
掉 (丢掉) 须 (必须) 汹 (汹涌) 豪 (豪迈) 惯 (习惯)艰 (艰苦) 确 (确定) 希 (希望) 旷 (旷工) 股 (股份)
坚 (坚定) 却 (却步) 稀 (稀少) 矿 (煤矿) 古 (古代)纪 (纪念) 具 (具体) 式 (公式) 壁 (墙壁) 厉 (厉害)
记 (记者) 俱 (俱全) 势 (形势) 璧 (璧还) 历 (历史)
计 (计算) 惧 (恐惧) 试 (试图) 碧 (碧绿) 励 (鼓励)
燥 (干燥) 伸 (伸展) 律 (规律) 晰 (清晰) 僵 (僵硬)
躁 (急躁) 呻 (呻吟) 绿 (绿化) 淅 (淅沥) 疆 (新疆)粼 (粼粼) 恬 (恬静) 度 (欢度) 莹 (晶莹) 瑕 (瑕玷)
鳞 (鱼鳞) 甜 (香甜) 渡 (渡江) 萤 (萤烛) 暇 (无暇)嘲 (嘲笑) 构 (构造) 筋 (脑筋) 奋 (奋斗) 震 (地震)
潮 (潮湿) 购 (购买) 禁 (禁受) 愤 (发愤) 振 (振作)世 (世界) 诡 (诡计) 皮 (皮肤) 汇 (汇合) 熔 (熔化)
逝 (逝世) 鬼 (鬼话) 脾 (脾气) 会 (开会) 融 (融化)- 同音字辨析:
同音字辨析一直是学生学习汉字的难点,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和理解能力的浅显,对音同义不同的字分辨不清,使用时容易张冠李戴。认清同音字,关键是能根据它们表示的不同意思,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运用。
1、儿歌辨析:
“请、清、情、晴”
“日出天气晴,池塘水清清,说话常用请,天天好心情”
“炮、跑、泡、袍、抱、饱”
“小孩穿衣穿长袍,吃饭吃得肚子饱,出门点火放鞭炮,烫得差点起水泡,吓得撒腿他就跑,伸手还要妈妈抱。”
2、故事辨析:
“在——再”
丁丁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可就是有点儿小马虎,写起字来老把同音字乱混淆。老师批评他,他还满不在乎地说:“没事,汉字不就是一个符号吗?一个字想不起来找个读音差不多的代替不也通顺吗?”
星期六晚上,丁丁看着《快乐星球》的电视剧不知不觉睡着了,他梦见自己长大了,成了一名宇航员,正驾驶着“神州20号”飞船在太空旅行呢。正当他在N星球进行了30分中低空探测准备返回地面时,指挥中心传来指令:“在N星球再做30分钟低空飞行观测,准时返回地球。”丁丁一看乐了,嘿,我有先见之明,指令发来前我正好已经做了30分中观测,可以回家喽,他启动返回按钮,就在飞船离地球很近时,丁丁才发现指挥中心还没做好接应飞船的准备呢,怎么办呢?紧急制动已经来不及了,眼看着飞船要和地球相撞爆炸,丁丁吓得哇哇大叫,差点从床上滚下来,清醒后才发现是做了一个梦,但还是惊出了一身冷汗。
梦中的指令反复还在眼前,丁丁仔细一想,呀,自己把“再做30分钟探测”当成“在N星球做30分钟探测”了,好险哪!看来以后可不能“在”、“再”不分了。
考点名称:理解句子
- 理解句子:
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
理解句子:抓住关键词,联系文章的内容,背景,找到背后的意义。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撇开表面意思;找到找到在文章中的指深一度的意思。 理解句子的具体方法:
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乍起来似乎矛盾,但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继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
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